■ 庄晋财
如今的农村,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据绝大多数。我老家的一个小村落里,总共不到30户人家,人口大约130人上下,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0多人,其中超过70岁的有25人,村里的老龄人口比例已经超过25%,未来几年之内就会超过30%。如果村里没有谋生的手段,年轻人会把进城谋求更好生活当作首要的出路,而且大多数都不太愿意带着老人一起进城,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年轻人想要远去,老年人却离不开村庄。
我回村发现,如今的农村老人开始自救,每位老人都学会使用智能手机,训练自己刷微信的本领,孤独的时候就通过微信三五成群约在一起,打牌谈天,聊以度日。身体好倒不打紧,如果身体欠佳,甚至连起居都有困难,那日子就比较难熬。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村老龄化问题,显然不能只靠农民家庭个人的力量。理论上说,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发展农村产业,让农村年轻人在家门口能够有赚钱的机会,不用背井离乡,让家里老人能够得到应有的照顾;二是政府承担起农村养老保障的责任,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和相关的公共品。
就目前的情况看,依靠发展产业吸引农村年轻人回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得到的事情,尽管这些年随着农村创业条件的改善,已经有部分农村年轻人开始扎根农村发展事业,但这毕竟还仅仅是开始。政府层面对农村养老保障和公共品投入的确每年都在加大力度。不过,如今政府对村庄的公共品投入,采用的是项目制,如果村干部有能力、有事业心又善于包装项目,或者有出门在外影响力较大的乡贤能人,这样的村庄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项目支持;如果村干部没有能力、缺乏事业心,又没有乡贤的支持,这样的村庄就很难得到项目支持。
另一方面,一些村庄的公共建设存在比较严重的“城市模仿”现象。回乡调研发现,老家村庄的几个自然村在政府支持下都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安装了一些如高低杠、乒乓球球台等体育运动设施,作为农村人休闲的去处。这种做法可能是从城市社区学来的。然而我想,城市社区因为周边有完善的医院、健康医疗设施,城市老人平时也缺少运动,在小区里安装一些体育设施方便老人锻炼,是非常有用的,但对一辈子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来说,这样的村庄公共品究竟有多大的需求?我以为,如果在村庄里建设一些老人康乐中心,甚至是生活中心,对老年人更有帮助。
现实情况是,无论农村产业能否得到发展,村里的年轻人能否回到村庄,传统农耕社会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内涵都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指望老年人由子女赡养照顾,可能性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即便农村青年回到农村,也不太可能从事传统农业。我们必须关注农村的这种变化,既然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未来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那么,农民在农村社区实现生活方式的“市民化”可能性极高。也就是说,将来农民的工作,可能再也不像传统农民那样具有季节性和农闲时间,参与到农村产业分工当中的农民,就像城市的工人一样,任何时间都是繁忙的,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老年人。因此,在发展农村产业的同时,建立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基础设施,及养老服务社工队伍,才是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最终出路。
(作者为江苏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