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雄
春夏之交,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干塘村上万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场,满眼翠绿,山林里不时传出鸡鸣声。
“我现在搬到城里去住了,每天回村里来喂鸡,一个月工资有2000多块。”养殖场员工杨昌玉说。
今年45岁的杨昌玉是干塘村村民,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年一家人搬进位于县城的易地扶贫移民安置区。“搬到城里去住很愿意嘛,但舍不得这个地方,土地可是咱们的命根子,撂荒太可惜了。”杨昌玉说,后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搞养殖,让移民户有了租金收益和务工收入。
干塘村属国家一类贫困村,海拔1200~1800米,辖7个村民组共523户2535人,全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收入很低,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40多户。为让村民彻底摆脱贫困,近年,当地政府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但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阻力,许多村民不愿意签订搬迁协议。
“我们村苗族最多,大家都有自己的民俗习惯,要让他们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绝非易事。”干塘村村主任陈红珍介绍说,除了生活习惯方面的考虑,许多村民还担心失去村里的土地,家里人都进了城,自家的土地撂荒了也太可惜。
于是,如何盘活村民的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让搬迁群众受益,就成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把享受搬迁政策乡亲的土地流转过来。”陈红珍介绍说,针对搬迁群众的顾虑,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16年11月,干塘村成立了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了搬迁农户的部分山林地,养殖土鸡。“搬迁群众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费用,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赚取工资。”
陈红珍是一名“90后”,2016年从遵义医专毕业后就回到家乡三宝彝族乡,担任干塘村代理主任。为了发展村里的林下养殖业,她身体力行,不断摸索养鸡技术,从一个“养鸡门外汉”成了当地有名的“养鸡女专家”。
“目前,我们的合作社涉及贫困户67户330人,去年养鸡1万羽,出栏8800羽。”陈红珍指着满山跑的土鸡说,合作社成立以后,利用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极贫乡镇子基金,目前已完成投资167万元,其中,合作社65%的股权属于干塘村上万组、下万组村民。
她说,干塘村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基金退出前按照“保底+收益”的方式给村里的贫困户分红。两年多来,干塘村的林下生态土鸡逐渐打出了名声,产品销往省外,合作社也实现了盈利,除了返还前期子基金,还给所涉及的贫困户进行了分红。
在合作社养殖场务工的都是本地贫困户和其他村民。贫困户陈友明以前在浙江等地打工多年,却没能攒下多少钱,如今在合作社务工虽然工资比在外打工低一些,但开销少了,还可以照顾到家里,他很是满足。
除了林下养鸡,干塘村合作社还与三宝彝族乡引进的一家龙头企业合股成立了三宝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在全村发展天麻仿野生种植,目前已种植天麻1000亩。
“下一步,我们要把生态养鸡产业发展壮大,解决更多村民就业的问题,打消大家的搬迁顾虑。”陈红珍说,目前,全村已签订搬迁协议504户2385人,选房领取钥匙434户2077人,搬迁入住271户1307人。
除了干塘村,三宝彝族乡还有几个村也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村。作为贵州省的20个极贫乡镇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彝族整体搬迁乡镇,近年来,三宝彝族乡把易地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战役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为了更加精准统筹资源,该乡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盘活“三块地”工作方案,加快了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三宝彝族乡副乡长吴信学介绍:“全乡现有林地2.5万亩,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可利用林地只有8000亩。目前,已流转1470亩山林地搞生态土鸡养殖,流转1000亩山林地搞天麻仿野生种植。剩下的,我们会充分利用起来,把这两个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搬迁群众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