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5月10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 治理 村民搬进城 土地照样有收益 村妇联主席带头学技术 遏制违章建房,监管要到位 乡村“里子”好了,“面子”亮了 让农村老人实现社区养老 当好群众的政策“翻译员” 黄河大堤下的小村“古会文化节”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发展农村产业的同时,建立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基础设施,及养老服务社工队伍,才是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最终出路。

让农村老人实现社区养老

■ 庄晋财

如今的农村,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据绝大多数。我老家的一个小村落里,总共不到30户人家,人口大约130人上下,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0多人,其中超过70岁的有25人,村里的老龄人口比例已经超过25%,未来几年之内就会超过30%。如果村里没有谋生的手段,年轻人会把进城谋求更好生活当作首要的出路,而且大多数都不太愿意带着老人一起进城,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年轻人想要远去,老年人却离不开村庄。

我回村发现,如今的农村老人开始自救,每位老人都学会使用智能手机,训练自己刷微信的本领,孤独的时候就通过微信三五成群约在一起,打牌谈天,聊以度日。身体好倒不打紧,如果身体欠佳,甚至连起居都有困难,那日子就比较难熬。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村老龄化问题,显然不能只靠农民家庭个人的力量。理论上说,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发展农村产业,让农村年轻人在家门口能够有赚钱的机会,不用背井离乡,让家里老人能够得到应有的照顾;二是政府承担起农村养老保障的责任,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和相关的公共品。

就目前的情况看,依靠发展产业吸引农村年轻人回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得到的事情,尽管这些年随着农村创业条件的改善,已经有部分农村年轻人开始扎根农村发展事业,但这毕竟还仅仅是开始。政府层面对农村养老保障和公共品投入的确每年都在加大力度。不过,如今政府对村庄的公共品投入,采用的是项目制,如果村干部有能力、有事业心又善于包装项目,或者有出门在外影响力较大的乡贤能人,这样的村庄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项目支持;如果村干部没有能力、缺乏事业心,又没有乡贤的支持,这样的村庄就很难得到项目支持。

另一方面,一些村庄的公共建设存在比较严重的“城市模仿”现象。回乡调研发现,老家村庄的几个自然村在政府支持下都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安装了一些如高低杠、乒乓球球台等体育运动设施,作为农村人休闲的去处。这种做法可能是从城市社区学来的。然而我想,城市社区因为周边有完善的医院、健康医疗设施,城市老人平时也缺少运动,在小区里安装一些体育设施方便老人锻炼,是非常有用的,但对一辈子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来说,这样的村庄公共品究竟有多大的需求?我以为,如果在村庄里建设一些老人康乐中心,甚至是生活中心,对老年人更有帮助。

现实情况是,无论农村产业能否得到发展,村里的年轻人能否回到村庄,传统农耕社会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内涵都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指望老年人由子女赡养照顾,可能性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即便农村青年回到农村,也不太可能从事传统农业。我们必须关注农村的这种变化,既然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未来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那么,农民在农村社区实现生活方式的“市民化”可能性极高。也就是说,将来农民的工作,可能再也不像传统农民那样具有季节性和农闲时间,参与到农村产业分工当中的农民,就像城市的工人一样,任何时间都是繁忙的,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老年人。因此,在发展农村产业的同时,建立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基础设施,及养老服务社工队伍,才是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最终出路。

(作者为江苏大学教授、博导)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