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1月19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周刊 深圳:“模拟家庭”让爱可触 家校联手,让中医药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对“携程亲子园”事件的再思考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3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12年项目实践,助力孤残孩子快乐成长——

深圳:“模拟家庭”让爱可触

曾妈妈一家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叶海燕

“孩子们回家了!”妈妈瞅着窗外鸟儿归巢般朝家跑来的孩子们,脸上尽是欢笑。

“妈妈、妈妈……”孩子们陆续进门,争先恐后地喊着,生怕妈妈听不见。然后,是一个个大大的拥抱,欢声笑语,一屋子满满的爱。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来到刚刚随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乔迁新址的“模拟家庭”,在唐妈妈家里,刚进门没多久,就看到了这一幕温馨的画面。

一切为了孩子,家园升级

走进中心的大门,办公楼外墙上的题字“一切为了孩子”赫然入目。

成立于1992年的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25年来共接收安置了孤残儿童3000余名。但随着孤儿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旧址难以满足需求。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4月,总建筑面积近45000平方米的新址竣工,全市除宝安、龙岗区外,0~18岁的孤残儿童有了“新家”。

崭新的10栋单体建筑,有康复医疗中心、培训室、活动中心等,其中,儿童院床位700张,还特别设有35套“模拟家庭单元”,唐妈妈一家就是从旧址搬迁过来的10户“模拟家庭”之一。

来到唐妈妈家,她指着墙上的全家福,开心地介绍自己的家人:大女儿、小女儿、大儿子、小儿子,以及孩子们的爸爸。然后带记者参观100多平方米温馨、漂亮的居室,2间敞亮的朝南屋是儿子女儿们住的,一间蓝色,一间粉色,各配2张床和2个书桌;朝北的1间是爸爸妈妈住的;洗手池设有高低两个,方便孩子们洗漱;南北两个阳台晾着孩子们的衣物,家里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唐妈妈说:“住在这里特别好,什么都有,每天吃的菜都搭配好统一送来,让孩子们吃得有营养。”

据了解,“模拟家庭”类家庭养育项目从2005年开始启动,最初是与美国半边天基金会合作,名叫“新和家园”项目,目标是为身患残疾、被领养机会甚小的孩子提供温馨的永久式家庭。自今年年初起,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开始自主运作“模拟家庭”项目。

“预计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模拟家庭’的规模将从目前的10户增加到20户至25户。”该项目负责人说:“我们要让更多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更好地长大。”

模拟一个家,凭的就是爱

“模拟家庭”以一对夫妻带4个到6个孤残孩子的模式组建,中心按照相关标准为孩子们寻找他们的“父母”。其中“模拟妈妈”为中心员工,负责全天专职照顾儿童的日常生活,“模拟爸爸”可兼职,但必须每天回家,担负着对孤残儿童养育、教育、保健和安全照顾的重任。

“我们挑选来的模拟父母,必须有爱心、有耐心,愿意为孩子们付出。”何女士是“模拟家庭”的顾问,加入项目已经6年多,她说,“这些孩子不是普通孩子,模拟家长也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我们就是想让这个家庭像普通的家庭一样,看得见、摸得着。”

唐妈妈和丈夫来自四川,他俩已经和孩子们建立了很深的感情。说起前不久被领养走的“小儿子”,唐妈妈泪光闪闪,“我哭了一天,但想到他将来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心里就放下些。”

记者看到,爸爸抱着“小女儿”若琳坐在桌前看故事书,他来深圳工作已经20多年,“以前一直在外打工,自己的两个孩子我都没抱过,照顾这些孩子真是比亲生的还亲。”原本爱吃麻辣的两口子,因为照顾孩子们,现在一日三餐特别清淡。

唐妈妈家的四个孩子最大的11岁,最小的3岁,两口子每天除了各种家务,还要教孩子们习惯、礼仪,培养他们刷牙洗脸、大小便、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以及陪孩子玩耍和游戏。

“女儿喜欢听故事,我就拿故事书照着读。我只会唱一首歌,唱完后女儿还要听,我就要向别人求助了。”两个儿子智力不太好,爸爸妈妈一点点摸透他们的性格,说话特别耐心,细细叮嘱。

何女士告诉记者,唐妈妈以及其他模拟家长,会定期聚在一起,交流孩子们成长的情况,遇到难题就一起想办法,相互支招。每个“模拟家庭”都会接受检查、评估,从而不断总结经验,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后续我们招聘模拟家长,年龄会稍微年轻一些,从35岁到45岁,学历最好能达到高中。”何女士强调道:“但最基础、最关键的还是要有爱心。像何翠花大姐做孩子们的妈妈10多年,有许多感人的事迹,被深圳市民政局评为‘最美基层民政人’,凭的就是爱。”

拥有一个更大的家

采访当天,记者刚好碰到一家企业到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给孩子们送爱心物资。工作人员掰着手指细数道:“孩子们常用的尿不湿、奶粉、衣服等,我们都不缺,一是政府在资金方面有保障,二是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对孩子们非常关爱。现在,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有越来越多走出去的机会,更多接触外面的世界。”

今年中秋前夕,中心联合深圳市野生动物园以及媒体共同组织孩子、老师及“模拟家庭”的父母一同进入野生动物园参观,并给动物送上特制的中秋月饼。

住在唐妈妈楼上的曾妈妈,家中的4个孩子都是男孩,其中3个有智力障碍。罗新和小笋今年17岁,已经与曾妈妈夫妇共同生活了7年。

“男孩子好动,所以我们俩就经常带他们出去踢球、打羽毛球,做各种运动。”曾妈妈说,“多到外面去,见的人多了,他们也会更开朗,不怯生吗。”

谈起罗新和小笋即将18岁,要离开“模拟家庭”时,曾妈妈有些失落和不舍。7年来,所有的节假日他们都是和孩子们一起过的,春节也不能回老家,自己的儿女都有些“吃醋”。眼下,她最希望的就是这两个单纯可爱的儿子能学习更多手工技能,认识更多朋友,最终能够回到社会,拥有一个更大的家。“这样,我做什么都觉得值了。”

在“中心”,大家都感觉到由“模拟家庭”养育的孤残孩子,在自理能力、行为习惯、语言发展、社交礼仪等方面有很好的呈现。唐妈妈的小儿子,刚来的时候特别瘦,怕生、爱发脾气,几乎不会用语言沟通。“来的第一天晚上,他一直不睡觉,我就一直陪在床边,这样到第三晚,他终于在12点前睡着了,后来越来越好。”唐妈妈抚摸着正在安静地画画的小儿子说,“现在他已经能用简单的词语和我们交流了,还会用手势说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还会让着小妹妹呢!”

正说着,10岁的大儿子拉爸爸看他描的字。虽然智商只有幼儿园孩子的程度,但是爸爸说他特别有大哥风范,懂得照顾3个弟妹。

浓浓的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情洋溢在家中,给予他们温暖、爱和陪伴,深厚的亲子感情不仅有助于孩子情感的早期发展,而且对他们青少年和成年时期的各项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年间,“中心”共有100多名孤残儿童在“模拟家庭”的关爱下成长,培养出4名大学生,2名职校生,50多名孩子被国内外家庭收养,还有一部分孩子成年后,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

对于项目下一阶段的计划,“模拟家庭”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会通过对“模拟家庭”中孩子成长情况的测评,进行“大数据”的采集整理,便于项目优化推广,同时,让更多孤残孩子能有机会感受外界的人和事物,以后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能力会更强,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