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沟村妇女与男人们展开劳动竞赛。资料图片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姜军旗
“妇女已不仅仅是半边天了。在合作社的香菇大棚和太子龙服饰、饮料厂和其他企业车间,清一色的娘子军。”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妇联主席郭广玲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除了部分外出打工,西沟村的村民尤其是妇女,基本都在村里的企业就业,成为在家门口的上班一族。“妇女已经成为西沟村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然而,西沟展览馆里的一组图片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过去讲,好女不出院,好男走到县。”站在西沟展览馆的照片墙前,回忆起当年“争取同工同酬”的情景,申纪兰情绪仍然有些激动。“当时合作社男人干一天记十个工分,女人干一天只能记五个工分。我就想,男人能干的活儿,我们女人也能干。”
67年前,正是因为这种不服输的精神,申纪兰和西沟人提出并实践“男女同工同酬”, 最终得以将这一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写进新中国宪法。申纪兰,这位从太行山深处走出来的农民,由此成为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始终不渝为自己代表的妇女和农民争取权益而为世人所熟知。
“老五分”成发动妇女障碍
1943年农历正月初二,为了支援抗战,山西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等六户农民党员成立互助组,发展生产。这是抗战时期全国成立的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织。李顺达互助组在1951年过渡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吸收了西沟全村51户中的26户入社,李顺达任社长,申纪兰被选为副社长。
“那时候社里劳力少,李顺达就让我发动妇女参加劳动。”1952年春,在李顺达的支持下,申纪兰召开合作社妇女大会,动员妇女劳力下地干活。“当时到会的还不到一半人,好多人怕家里男人说。”
“动员妇女真是难呀。”纺花织布、新法接生样样都行的申纪兰,没有想到发动妇女参加劳动这么难。“大家不愿意,我总不能硬拽到地里吧?”
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也只说动3名积极分子。“加上顺达嫂子和我,一共5名。”申纪兰硬着头皮带着大家下了地,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当天下来,就又跑了3个。
“不是别人不把女人当人看,连妇女也不把自己当人看。”申纪兰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当时最难做工作的一名妇女叫李二妞,“刚进她家,我就问‘家里有人吗?’李二妞喊‘没人’。以前的妇女就是这样,只要男人不在家,就当自家没人。妇女在家里没地位,在社会上能有地位?”
申纪兰向李二妞讲妇女解放的道理,李二妞回答:“你进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辈子,解放不解放吧,无所谓。”
“他爹瞧不起你,怨谁?你要下地劳动,挣上工分了,想换件新衣裳就换,也不用靠他爹!”申纪兰用上了激将法。第二天,让申纪兰没想到的是,李二妞还真的扛锄头下地了。
“老大难”解决了,其他妇女也都陆陆续续下地干活儿了。但申纪兰发现,人是都来了,积极性却普遍不高。
“我后来就想,妇女们不想出来,除了男人们阻拦外,家里家务事太多,觉得挣不了工分也是个重要原因。”在当时“记工分”的农业合作社,一个劳动日按照十个工分计算,男人全劳力挣十分,两个女劳力只能算一个男劳力。妇女劳力也因此被称为“老五分”。
“干了几天,有人就不愿意下地了,说还不如回家纳鞋底呢,纳一对鞋底还能挣三升米呢。”合作社的“老五分”制度,最终使得大多数妇女宁愿在家纳鞋底,也不愿参与集体劳动。
由此,申纪兰想到从改造工分下手。
劳动竞赛,争得同工同酬
只有同工同酬才能让大家有积极性!申纪兰和村里的几个妇女积极分子决定和男人们来一场“劳动竞赛”。
张雪花是当时西沟村的积极分子,“春耕耙地时,总是雪花牵牲口,丈夫马玉兴蹬耙。男人记十个工分,女人五个工分。”一天上午,不服输的张雪花一心想尝试蹬耙,马玉兴不放心,但还是拗不过她。“那天领工票,把记工员给难住了,最终大家讨论后决定,男人记十分,女人也记十分。”
这一小插曲让西沟妇女知道了,只要活干得好,就能和男人记一样的工分。但“男人牵牲口也记十分”还是让申纪兰和几个妇女积极分子有点不服气。
于是,一场现代版的“龟兔赛跑”在西沟的梯田上演。
“我找到党支部的宋金山、王周则,(提出劳动竞赛)他们都支持,团支部也支持这个提议。”作为这场劳动竞赛最积极的推动者,90岁的申纪兰如今还记得当时的细节。
比赛的项目是撒肥,撒肥是个技术活儿,不容易撒匀,以前是妇女装肥,男人撒肥。这一次不同了,同样大小的地块,相同人数,一边男人,一边女人,比谁先撒完,并且撒得又快又好。
“男人们是干一干,歇一歇,抽袋烟,到晌午也没干完,妇女们倒都干完了,男人们都有些后悔,不该抽那几袋烟。”
当天的工分是:申纪兰、张雪花、桂兰各十分,李二妞七分。
“‘男女同工同酬’是在不断实践中才实现的。”申纪兰回忆,虽然第一次比赛妇女就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但仍然没能实现男女平等。
西沟地处晋东南山区,是小米主产区。谷子出苗后最让人头疼的工序就是间苗。“间苗是个细活儿,男人圪蹴(蹲)下一会儿就不行了,想快也快不了,男人们干一天挣八分,女人干一天挣十分。”
在“优势项目”中的获胜,最终让男人们心服口服。“也不是说男人干什么妇女非得干什么,你要说拔苗,就是妇女干得好,要像抬石头,就是男人干得好,这就叫公道、合理使用劳力。”
1952年12月,长治地委召开农村互助合作会议,申纪兰作为唯一的女副社长受邀参加,并在会上介绍发动妇女参加劳动、争取同工同酬的经过,这是申纪兰第一次走出西沟。当时在场的《人民日报》记者蓝邨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划时代的变化。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妇女争取同工同酬的经过》。文章中写道:“经过去年一年来的斗争,妇女们无论在社会上或家庭里的地位都大大改变了。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干部已由3人增加到8人。大家都很关心妇女……社内的生产已按男女的特长和体力的强弱作了科学分工。”
申纪兰与她倡导的同工同酬从此走向全国。1954年,“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宪法。这一年,25岁的申纪兰成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如今的西沟和大江南北的城乡一样,妇女早已撑起了“半边天”,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也早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全民共识。
“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是党培养了我,没有李顺达和党支部的支持,没有西沟百姓的支持,也不可能争取到‘男女同工同酬’。”站在西沟村对面的金星峰,当年打破封建思想坚冰的申纪兰感慨万千,“不论是作为一名党员,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我坚信,只有相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中国才能走向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