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秋影
“陪写作业”是我国亲子关系领域的持续话题,时不时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热议的焦点。其中不仅涉及陪不陪、如何陪、陪什么的具体细节,也可以折射出一个家庭的整体亲子关系模式和整个社会的家庭教育现状。
作业的本质
究其本质,作业的目的应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辅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科内容。所以,如果老师严格依此原则布置适当的作业,减少甚至消除简单重复式的带有惩罚性质的作业,如果家长不为了缓解自己“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而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和增加孩子的额外作业,满足上述两个前提条件的话,孩子的作业量应该会适当,相应地,家长“陪写作业”的任务也自然相对轻松。反之,如果上述两个条件都不能满足,“作业”就必然脱离其原有的本质,承载了大量成年人(可能是老师也可能是家长)的焦虑,导致对于孩子来说,要么就是作业超量,要么就是作业过难,作业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这种情况下,“陪写作业”也必然成为家长的“高危工作”。在我国目前教育体制下,一个老师面对四五十个孩子,很难做到照顾每个孩子个性和特殊情况尚算情理之内,那么对于家长来说,能否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和对于未来的不安全感,准确理解作业的本质,有针对性地帮助自己的孩子有效完成适当的作业量,是每个“陪写作业”的家长必须首要考虑的事情。
作业内容VS作业形式
即使作业量适当,“陪写作业”也不一定风平浪静,很大程度上跟家长对完成作业的要求和关注点有关。完成作业的过程涉及多个层次。最核心的应是作业内容,即该作业涉及的知识点是否已经掌握。此外还涉及各种作业形式,包括字写得是否漂亮有力,坐姿、握笔姿势是否规范到位,写作业的过程是否存在拖沓打岔等等不一而足。不可否认,确实存在“天使宝宝”,可以完美地理解并做到学校和家长提出的作业要求,不仅能完成作业内容,也能很好地符合各种作业形式要求。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成长的节奏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生理原因,男孩子和女孩子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他们必须也应该有相对统一的要求,但对于家庭而言,家长就必须细心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探索和帮助孩子尽最大努力去适应学校集体学习的要求。而且,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明确,要求和有能力符合要求之间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每个孩子需要的时间都不一样。所以,一方面要求是明确和可期的,另一方面孩子暂时不完全符合要求也是非常正常的。这本就是成长的必经过程,无法逾越。当孩子还没有能力完全达到所有要求时,分清主次很有必要。作业内容肯定是首要的,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不断提高完成各种作业形式的能力。当然,这其中很多形式要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就不重要了,或者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情绪表达与觉察和好
“陪写作业”是亲子关系模式的集中展现,跟亲子关系的其他场景一样,必然面临各种情绪的表达,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较强烈的情绪冲动。这主要是因为写作业是家长意志和孩子意志密集碰撞的过程,“擦枪走火”的概率当然会很高。如果家长意志过强,情绪对抗必然就很大,甚至会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不仅直接影响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孩子和学习之间的良性关系。如果家长能够保持反思和觉察,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确保孩子有适当难度的作业量,也不过分纠缠作业形式,给孩子留出充足的自由活动和成长空间,当家长意志与孩子意志冲突时,家长和孩子都有权利也应该顺畅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阐明自己的态度。表达情绪很正常也很必要,家长和孩子就是在这种真实的沟通和互动中不断调整和反思自己的意志,了解对方的想法,不断妥协和好,从而慢慢形成亲子双方都能认可和接受的关系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作为成年人,保持觉察和反思,不放任自己把来源于其他场域的情绪借机无限制地向孩子释放很重要。
(作者为中国应用法学研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