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艳红
据媒体报道,在武汉百步亭社区16万居民中,注册志愿者有4万多人,比例高达31%;由1个志愿服务中心、28个志愿服务站、820多个楼栋志愿服务小组、170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构建而成的百步亭志愿服务网络,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全覆盖。在这里,一张志愿服务大网围绕生活帮困、医疗救助、应急抢修、治安巡逻、环境保护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展开,深入到每一位居民身边,实实在在为百姓排忧解难。
这样的社区环境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因为在这里“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喜有人贺”,居民有着较高的幸福指数。如此惬意的生活场景,离不开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几乎每3个人中就有一名社区服务志愿者,若以3口人的核心家庭来计,每个家庭平均有一名志愿者,这也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付出才会得到,获取与给予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百步亭社区,大到照顾卧床的邻居,小到修理路灯、门窗等鸡毛蒜皮的小事,社区志愿者都参与其中。黄卫华照顾生病的邻居3年多,不仅每天送一日三餐,还定期为其洗衣服、清理屋子;社区困难户每家的住址和他们的身体状况、药物过敏史、紧急联系人等,志愿者都记在心里,对此,结对帮扶的空巢老人说,志愿者除了不知道存折密码,家里有什么困难都了解;“日记婆婆”余洪芝,10年间进行志愿服务8000多个小时,记了10本志愿服务笔记……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经成为百步亭社区的一种志愿服务文化,邻里互助也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笔者认为,“有困难找志愿者”的愿望得以实现的前提首先是“有时间就去做志愿者”,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做志愿者、愿意服务他人,那么,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真正得到帮助;得到帮助的人,又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被助人”又变成了志愿者。每个人既是志愿者,又是“被助人”,如此良性循环,社区志愿服务的“源头之水”不枯竭,互助互爱之举才能如涓涓细流惠及社区每个家庭与个人。
百步亭社区并非孤例,全国很多优秀社区中,志愿者活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亦充分说明,良好的志愿者服务网络的建立,离不开完备的社区建设。据了解,社区建设是20世纪中期社会学家对现代城市管理开展研究时提出的概念,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比较规范而且比较可行的城市管理模式。在我国,社区建设是指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及文明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把不断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构建平安和谐社会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应有之义。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愿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美好生活”是一个高频词,报告同时提到“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社区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最前沿,它的健康成长、不断完善,是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社区有人、有事、有各种关系,是一个浓缩的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邻里交往、消费、就医、入托入学等往往离不开社区,社区是人们追求并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推动并完善社区建设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息息相关。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社区管理者在一个社区健康、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向善、助人的意愿,社区管理者要善于挖掘、光大并成全人们的这种美好意愿;遵循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社区自治等基本原则,依靠群众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搭建好社区互爱互助平台,做好每一件小事、关爱每一个普通人。如此,才能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社区文化,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双赢理念在社区落地生根,助力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