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女主演巴巴拉·苏科瓦和卡嘉·瑞曼的剧照。
剧中女主角索菲亚与父亲。
■ 陈亦水
刚刚过去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了德国女导演玛格雷特·冯·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2015年的新作《错放的世界》。
特洛塔的导演才华,曾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新电影运动中初绽锋芒,和同时期遵守《奥勃毫森宣言》的德国电影人一样,特洛塔也强调社会现实性、反对电影商业性。不同的是,她特别关注犹太人的离散命运、纳粹大屠杀和女性意识的觉醒问题,并且创作了《德国姐妹》《我是另一个》《汉娜·阿伦特》等一系列具有政治性的经典影片。
不过,从特洛塔的上部影片《汉娜·阿伦特》开始,她开始保守起来,而和她之前的作品相比,《错放的世界》可以说是这名昔日德国新电影运动健将的一次华丽的“失手”。
影片是一部家庭伦理剧,讲述一个柏林失业女歌手索菲亚,在父亲的要求下远赴纽约,寻找与已故母亲极为相似的纽约歌剧表演艺术家卡特琳娜,经过调查后发现,卡特琳娜竟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姐姐,其生父原来是父亲的弟弟,而且母亲一直与他暗通情愫直到去世。真相大白后,索菲亚留在纽约,在一家爵士酒吧找到了工作,和姐姐的经纪人缔结连理;叔叔也搬到纽约,和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全家人只剩下父亲一人留在柏林。
这部影片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
首先,整个故事缘起于父亲寻找亡妻的强烈动机,充满了德国文化意蕴,又具有十足的女性意识。起初父亲在晚上看见了亡妻的鬼魂,又在网上发现了与亡妻长相一样的纽约歌剧表演艺术家卡特琳娜,这才强迫女儿索菲亚去纽约一探究竟。
其次,除了故事中轻松愉快的女性胜利者之外,父亲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卡特琳娜的丈夫和儿子安静听话又可有可无、索菲亚的纽约新男友对自己一见钟情且矢志不渝……导演特洛塔让男性都围绕着女性活成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这种过于浪漫的性别叙事,实在显得失真。
最后,两位女演员的实力派演技,虽为《错放的世界》增分不少,但如果将这部当代女性童话,置于在昔日德国新电影运动健将特洛塔创作的系列电影中来看,却有太多令人遗憾的地方。尽管如此,影片仍是一部关于当代女性追求情感独立与生活自由的佳作。
尤其值得中国女性电影创作参考的是,两位女主演的平均年龄都超过了55岁,导演还给予很多特写镜头和一些独唱段落,瑞曼和苏科瓦各自的眼角皱纹纵然清晰可见,但岁月的痕迹和感性的尾音,却极大地增强了角色魅力。换言之,女人的年龄本是人生中的一笔厚重的生命财富,这是值得中国文艺工作者挖掘的地方,而不应肤浅地表现为臣服于某种男性审美判断下的自卑与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