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园园
作为主要使用10种语言的多语言文字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起,新疆逐步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汉语课程,80年代提出了“民汉兼通”的概念,90年代开始双语教学实验。多年来,自治区积极倡导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至今新疆双语教育已实现全面发展。
从教学实验到全面发展
1992年,新疆一些民族中学开始探索双语教学。同年,原乌鲁木齐市第十四中学开设了全市第一个汉语授课实验班。作为乌鲁木齐市第一批开展双语授课的老师,夏扎旦木·卡哈尔可以说见证了该市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十四中的实验班第一年只招收40名学生,从全市的少数民族小学毕业生中择优录取,从初一开始,数理化和英语课程用汉语授课,其他课程则用民语教学。
由于学生汉语和数理化水平普遍较高,还开设英语课程,实验班从开设起就备受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热捧,每年有几百人报考。
当时实验班的教师都是在全市选调的双语兼通的教师。1996年,夏扎旦木因为精通维吾尔语和汉语,从一所汉语学校调入十四中任数学老师。
2004年,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进入快车道,当年乌鲁木齐市全面完成民汉合校工作,学校不再分汉族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当时夏扎旦木所在的十四中初中部与市十六中合并,她也成为乌鲁木齐首批民汉合校的老师。
如今,乌鲁木齐市中小学民汉合校涵盖小学至高中,双语教学覆盖面达到100%。
“双语教育的推进,关键在于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局长刘剑介绍,为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和汉语授课能力,该市按照“先小学、初中后高中,先理科后文科”开展培训,并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结业考核,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民汉合校又合心
当被问到双语学习给自己带来最直接的帮助是什么时,维吾尔族女孩尼鲁菲尔·克里木江俏皮地说:“比如像面对今天你们的采访,我就能应答自如。”
“我们这代人都是各族朋友一起玩到大。”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双语的尼鲁菲尔汉语标准流利,“小时候我家住的院子就既有维吾尔族也有汉族,所以我从小就跟汉族小伙伴玩。”
尼鲁菲尔所就读的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是所民汉合校,民汉学生比例为4.8∶5.2,教职工中近半数为少数民族。
民汉合校不仅是体制上的整合,更要合心。为让各族学生友好相处,“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推行民汉老师结对子、民汉班级结对子,所有教育教学活动民汉师生共同完成。
尼鲁菲尔的同学苏帕提·艾尼瓦尔说,每年学校都有拔河、跳绳、足球赛等文体活动,全部都以结对子班为单位举行。上次篮球赛,他所在的双语班和汉语班同学一起组队打球,这让他特别开心,“赛后我们还拍照留念,大家都成了好朋友、兄弟。”
此外,在乌鲁木齐高级中学,双语优秀生可以进入汉语班听课学习,优秀的民语老师和汉语老师也可以互换到汉语班、双语班教学,为双语教学增添了活力。据了解,今年学校还将开办“圆梦班”,民汉学生混合编班授课,成为全疆首例。
民汉兼通更有用武之地
新疆的双语教育事业成果显著。截至2014年,新疆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普及率达89%,中小学双语教育覆盖面为68.7%,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有200万人,不仅为新疆培养了一批优秀少数民族人才,也圆了更多少数民族学子的成才梦。
维吾尔族姑娘古丽帕热·依力哈木今年25岁,是土生土长的库尔勒人,从小就读双语班。2005年,她考入广州协和中学的新疆“内高班”,赴内地就读。2013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古丽帕热回到家乡,成为库尔勒市第六中学的政治老师。她说:“是双语学习让我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如今,我想用现代教育理念教书育人,回馈家乡。”
明年即将高考,尼鲁菲尔早已锁定了奋斗目标——中国传媒大学。她还向记者透露了自己心中的榜样——帕合丽娅·艾西拉甫,曾经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双语班的学生,2011年全疆双语理科状元,全疆首个数学单科满分的少数民族学生。今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之际,帕合丽娅又陆续接到哈佛等5所世界名校的硕士录取通知,再次成为远在新疆的师弟师妹们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虽然自己从小在汉族学校读书,但夏扎旦木坚持让儿子从小就读双语班,“民汉兼通更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尤其在新疆,有很多用武之地。”夏扎旦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