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洛带客家刘家女子龙队在表演龙灯舞。 来源:新华网
旅游地女性因其在旅游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而备受学者瞩目。为了全面了解旅游地女性研究的主要议题及其进展,本文对该领域20年来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图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旅游地女性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
■ 梁丽霞 李伟峰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们对旅游认识的不断提高,旅游地女性因其在旅游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而备受学者瞩目。为全面了解旅游地女性研究的主要议题及其进展,本文基于重要文献主导原则并采用主观筛选法,对该领域20年来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图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旅游地女性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
本文所选取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电子版,检索截止时间为2015年5月1日,检索时间范围为1994年~2014年。
旅游地与女性研究评述
——旅游地女性对旅游发展的感知研究
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存在差异。该领域研究视角主要包括旅游感知、旅游社会心理承载力两个方面。徐克帅等人研究发现,女性居民比男性居民更容易正面感知经济生活的改善,也更容易正面感知游客行为和旅游开发。但是梁智等学者则指出,面对旅游者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女性居民的容忍程度低于男性居民。
——旅游地女性参与旅游发展研究
旅游地女性参与旅游发展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该领域研究视角涉及旅游地女性的参与态度、参与动机、参与类型、参与障碍、参与策略、参与精英等6个方面。
其中,在参与动机方面,杜忠潮等学者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关中地区妇女参与乡村旅游的动因,主观因素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客观因素是乡村旅游的地域和对象特征为妇女参与旅游业提供了便利。龙良富则认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达地区女性参与旅游的心理动机具有多元化和特殊性等特征。
在参与类型上,研究揭示出旅游业为当地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其中,有论文探讨了女性作为旅游吸引物参与旅游发展的情况。学者郭英批判这种现象起因是基于男性的视野。
在参与障碍上,部分学者指出,女性的旅游参与依然面临诸多障碍,并在旅游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参与策略上,学者孟率宇认为对妇女的文化扫盲教育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是重中之重。学者伍百军提出女性参与农业旅游的两种交替式模式,即个体主动增权模式和外力推动增权模式。
在参与精英方面,学界认为,部分女性依靠旅游发展成为社区内有影响的精英人物。张丽等人分析了影响西部民族社区妇女旅游精英成功的因素,指出家庭内部关系和文化承载是民族地区妇女精英成功的独特因素。
——旅游地女性传承传统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是旅游地开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传承民俗服饰方面,学者从传统服饰传承上阐述了女性在其中的态度与作用。如学者吴春兰就分析了苗族妇女在传承苗族服饰过程中扮演的主体性角色,说明了她们在服饰民俗旅游中的核心地位。
在传承手工艺品方面,女性是传承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别群体。学者伍琼华特别强调民族手工艺品的开发须避免社会性别盲点。单丽琼则提出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和工艺的过程中应注意吸引年轻女性的加入。
在传承民俗表演方面,学者们对旅游地女性在民俗表演中的角色和功能给予了批判性分析。梁音论述了成都洛带客家女性参与舞龙表演的历程,认为女性仍然是“被动的女性东道主”。
——旅游对当地女性居民的影响研究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旅游地居民、特别是女性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探讨旅游对当地女性的影响是旅游地女性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个中又以民族旅游对民族女性的影响研究为重。该领域研究文献数量较多,根据其研究视角可以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类。
在综合研究中,女性在旅游开发中扮演多重角色,旅游对当地女性的影响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王伊欢等认为乡村旅游对女性在经济、生活方式、劳动负担、社会网络等方面的影响较为显著。也有学者通过对不同旅游社区的考察,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旅游发展对当地女性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在专题研究中,其更侧重于从某个角度探讨旅游发展对当地女性的影响。包括社会角色变迁、家庭地位变迁、生计方式变迁、性别观念变迁、集体记忆变迁、女性文化变迁、民族认同影响、时间利用影响、主观幸福感影响等9个方面。其中,在家庭地位变迁中,学者多认为旅游发展增促了民族妇女的当家权力和决策权力;在女性文化变迁中,学者认为旅游业发展为当地女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困惑;在主观幸福感影响中,学者认为旅游参与对民族社区女性心理幸福感有积极提升作用。
——旅游地女性与男性关系研究
旅游是一个有性别差异的社会产物,与旅游发展有关的所有因素都与性别相关。
在性别差异方面,研究主要分析男女两性在旅游参与过程中的差异。项萌等人认为男女在参与程度、参与类型、角色分工与权利分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性别关系方面,项萌等人指出女性在当地习俗体系中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开发民族旅游资源应重视在传统文化的嬗变中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性别关系;在性别歧视方面,学者吴晓美探究了民族旅游中存在的旅游地女性受屈辱、男性受贬斥的现象,指出合理的性别结构对旅游地社会的重要意义。
旅游地女性问题研究展望
尽管现有旅游地女性问题研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也不乏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但是该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尚有较大的空间。
其一,拓宽研究地域的空间分布。一方面,加强对西北、东北等民族旅游地区女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大对汉族旅游社区、城市旅游社区女性的研究。
其二,扩展研究对象的涵盖范围。一方面,加强对旅游地女性群体内部异质性的分析,如将旅游地未参与旅游业的女性群体也纳入研究视野等。另一方面,加强对旅游地男性群体的关照。
其三,加强研究类型的理论关怀。在立足和深化现有丰富的经验研究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女性学等学科的理论范式,并从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出发,提升研究的理论概括能力,加强理论思考和理论关怀。
其四,增强研究内容的延展性。对旅游地女性议题的研究应在更加全面的社会研究领域内展开,拓展研究议题的广度与深度,如进一步深入探讨旅游地女性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等。
其五,强化研究方法的渗透融合。运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法延伸我国旅游地女性问题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将质化研究的深度优势与量化研究的规模优势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质化与量化结合的实证分析;另一方面,运用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不断拓展旅游地女性研究的领域。
其六,整合研究视域的时空维度。将研究视域扩大到对时间和空间的交叉考察上,全景式、动态化研究将是未来旅游地女性研究的重要趋势,共时性和历时性的交叉整合便是个中的主要体现,一方面,对多地点甚至全球视野内旅游社区的女性进行空间层面的横向对比分析;同时,注重对处于旅游发展不同阶段的社区女性进行时间层面的长时段纵向对比研究。
(梁丽霞为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伟峰为该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