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旭 □ 尹芳云
在江西新余的闹市,坐落着一家夏绣博物馆——渝州绣坊。创始人是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
张小红自幼对女红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日里喜欢绣花、编织、裁剪。起初这些都只是她的业余爱好,从没想过把这当作今后的事业。
2002年初,张小红因所在的国企江西钢丝厂改制下岗了。捧了十几年的铁饭碗突然被打碎,张小红顿时陷入了迷茫。就在她为生计发愁时,无意中看到关于天津下岗女工王盛云带领下岗女工从事编织刺绣产业致富的报道,张小红为之一振,44岁的她毅然只身前往外地拜师学艺。
学艺归来不久,张小红就带着一群下岗姐妹于2004年4月成立了“渝州绣坊”。创业之初,张小红既当师傅又做绣娘,集管理、教育、创作、销售于一身。绣坊创办后的一年里几乎没有进账,全年亏损数万元。为了把绣品销售出去,张小红带着作品四处跑展会,参加各种商业活动,终于为绣坊带来了转机,次年,新余市的一项大型活动采用了她的数百件作品,这笔订单救活了“渝州绣坊”,也坚定了她做大做强绣坊的信念。
忙碌中的张小红不忘提升刺绣水平,一边求学于苏绣研究所,一边常与书画名家探讨。通过与大师们的交流,张小红意识到,想要在刺绣之路上走得更远,必须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一天,一位顾客拿着块新余特产的夏布来找她,请她在夏布上绣图案。张小红的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一扇窗。夏布系苎麻纤维纯手工纺织的平纹布,新余市分宜县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夏布之乡”。如果打破传统以丝绸、绢等面料为绣地的做法,在夏布上进行刺绣,粗犷、古朴的夏布与精巧、细腻的绣工相结合,一定别具古雅韵味。
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张小红立马开始试验。由于夏布质地硬朗,每次刺绣都会把丝线挂毛挂虚,经过多番试验,她终于研制出软化夏布的独门秘方,克服了夏布硬、挂丝、拉毛、断线的缺陷。不久,她又揣摩出一绒两色或多色绣草、树干等物的绣法,刺绣效果逼真自然。为了在夏布上绣出如苏绣般的细腻图案,她又研究出层叠绣的技法,即一绒铺底,半绒出色,劈丝描细节,用于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尤为精妙,五官细腻、表情生动。创新针法绣出的夏布绣作品,质朴不失高雅,粗犷不乏细腻,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为了让夏绣更具地方特色,更富文化内涵,张小红又把夏布文化与当地的抱石文化、天工文化结合,成功开发了国画大师傅抱石作品系列、仙女湖风光系列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夏绣作品。
2009年,张小红成立了“新余市夏布刺绣艺术研究所”,传承发展夏绣技艺,共培养出600多名绣娘,带动相关就业1000多人,形成了一个以夏绣为主的文化产业群。
现在,张小红的心中还有一个梦想——推动夏绣成为继“苏粤湘蜀”四大名绣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