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0月26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庭周刊 家教 如何让童年更有力量 萌娃购物乐融融 联合国儿基会呼吁采取措施助儿童健康成长 联合国儿基会呼吁采取措施助儿童健康成长 实用的教养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让童年更有力量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正能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身心,进而使之拥有强大的童年成长的力量和铸就其未来美好人生的潜质,是家长们所期盼的。养育一个健康、阳光、智慧、知性、有才华的孩子,既需要父母的精心陪伴、耐心培养,也需要科学的方法。方向对了,事半功倍。

近日,由关注女性成长和家庭教育的女性文化平台“木棉说”举办的《童年,有力量》主题演讲活动在京举行。本次演讲活动集结了儿童成长导师张德芬、青年舞蹈家刘岩、心理学家兰海、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等8位专家。演讲内容紧密围绕如何帮助孩子保护童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幸福力,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内心富足的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等话题,通过风趣活泼的互动方式,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表达各自对教育的见解,分享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家长提供了许多独特的教育观点及实用知识,帮助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灵、关注成长,使之获得童年成长的力量。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家庭

孩子安全感的构建来自家庭。那么,安全感和家庭的关系如何?家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上濒教育董事长、儿童心理学家兰海在《别让家成为孩子最没安全感的地方》演讲中提到,一个16岁的女孩曾对她说:“我希望回家能放肆一下、毫无顾忌地说话,但我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和空间。在学校我被分数评价,回到家我爸妈也用分数评价我,他们不在意我的感受、梦想、我所有的一切。我想知道家到底是什么地方?”

而一个10岁的男孩则向兰海提出了另一个疑问:“我作文比赛拿了二等奖、游泳比赛拿了第八名、数学考试下降非常多,我妈妈都说‘你是最棒的’。我慌了,真话是什么?”

兰海说,每位家长都渴望给孩子创造家庭的温暖,并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是第一位的,但当他们做选择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被“这次考试特别重要,这个分数特别重要,下一次吧”的想法所左右,孩子们的渴望就被一个个“下一次”延误了。在过去几年,有的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在家庭中又没有得到缓解,最终选择了轻生。其实,他们离开的是单一的评价体系。所以,父母别过于关注分数,而应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可以接纳的怀抱。

兰海认为,也有一些表扬、认可、鼓励孩子的家长,缺乏客观的态度,令孩子感到迷茫,假话将深深地刺伤孩子。她说:我们回答孩子“我足够好吗?”这个问题时,并非孩子第一、第二就是最棒的,而是让孩子在家里听到真话,感觉到父母是愿意接纳他的。

父母的接纳和真话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兰海坦言:“安全感有两层含义,一是前后一致的爱,父母不会因为孩子棒还是不棒,考60分还是100分,成功还是失败而减少对他的爱。二是不求回报的爱,真正的爱是简单、真心地付出。”家长给孩子一个充分被接纳的环境、一个多元评价的体系,赞扬他们的勇敢和努力,信任他们,这是给孩子内心最大的支持。

兰海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不仅是教父母怎么做父母,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做孩子,怎么和爸妈沟通。爱不是单方面的父母付出,还有孩子的回应,只有这样这个家才是有爱的,能够给家人带来安全感的。

如何读懂孩子

作为家长,如何读懂孩子,是很多家长关心的话题。在作家张德芬看来,家长不能读懂和理解孩子,是因为父母跟孩子之间有很大的障碍,我们内在有一些恐惧,它会让我们过度保护和控制孩子。家长除了恐惧还有匮乏,即我不够好,孩子一定要活得比我好;还有一种匮乏,是把孩子当成跟别人家孩子比拼的筹码。作为家长,尽量不要把自己的恐惧和匮乏投射到孩子身上,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现实中,不少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对此,张德芬说,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长在沟通的时候,已经认为孩子是错的了,或者认为自己是对的、知道的比孩子多,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关注孩子的想法。如此,孩子就有防御心,家长说什么也不会听。但是,如果父母带着一颗好奇心和孩子沟通,去探究他的内心世界,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张德芬认为,读懂孩子,不仅要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还要读懂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孩子觉得受伤害、觉得被别人抛弃了,如果家长能同理他的感受、很准确地说出他的感受,孩子觉得父母理解他了,在感情上找到了共鸣,就会愿意和父母沟通。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灵魂,孩子像一棵棵树苗,父母负责给予孩子土壤、为他浇水、让他晒到太阳,扶持他,使之成长为他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以我们自己的观点,以爱之名掌控孩子的人生。

以慧眼察觉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少家长为孩子的一些坏行为、问题行为苦恼过。有时候,孩子的坏行为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对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田宏杰老师在演讲中表示,“我们需要透过问题行为,看孩子的成长需求。”

田宏杰说,一个孩子要买新的芭比娃娃,家长说,你这个月已经买玩具了,不行。如果家长仅仅表现得很坚决,孩子慢慢会明白哭闹没有用,爸妈不在乎我的感受,我没有办法得到我想要的玩具,会无助。这样的孩子,小时候放弃一个玩具,大了可能会放弃一个升迁的机会、一个心仪的男孩儿……一个从小无助的孩子,会一直没有力量,会逃避。

田宏杰说,孩子因为买玩具而哭闹,其哭闹行为也许是错的,但父母要看到孩子希望得到玩具的心理需求是要满足的。这就需要父母询问并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到底有多喜欢这个芭比娃娃。家长认真地听、尊重她,欣赏她的需求,然后跟孩子讲规则——如何买这个娃娃,还不破坏规则,比如说,妈妈支持你,但这个月我们已经买玩具了,可以下个月第一时间来买。如果这时候孩子仍旧哭闹,家长就安静地陪她,孩子的情绪会很快平静下来,并跟你计划如何拿到这个玩具。

田宏杰说:“如果家长把问题行为当成绊脚石,想把它踢走,这个问题行为就会越来越强;但是,如果你把它当成垫脚石,孩子就会踩着一个个问题行为,一点点提升自己。生活中,我们不用专门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坚持能力,理性选择能力,我们只要抓住每一个契机,适时适度适当地培养孩子各种能力,孩子就会成长。”

田宏杰表示,如果家长眼睛中只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规则,就看不到真实的孩子,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她建议家长,看孩子成长需求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不仅要看到孩子自己,还要看到他周围的小系统,比如孩子和家人怎么互动,爷爷奶奶等长辈之间如何互动,老师、同学如何作用于他;同时也要看到周围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竞争、教育的焦虑、传媒的影响等如何影响他。家长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做觉醒的有目的的教育者,守护童年的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