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月12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庭·社区 教育 家长苦口婆心讲道理,孩子为何不买账? 五年级学生不会系鞋带,谁的错? 德国的家长会“私人订制” 留守儿童学习传统文化 教孩子从换位思考中提升情商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所谓“高情商”,并不是压抑自己情感去让其他人开心,而是可以接纳理解自己的情绪,同时可以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并且可以动脑筋来寻找“双赢”。

教孩子从换位思考中提升情商

■ 杰西卡

前些天,女儿玩沙子,沙坑里有几个公用的沙铲。一旁的两个小男孩因为其中一把铲子而争吵起来。

这时保姆对着玩铲子的男孩说:“你要分享,和他人分享是有教养的体现。”听到保姆的话,男孩则更加保卫自己手上的铲子了,而且开始用大叫来抗议。

女儿悄悄地和我说,“他不一定非要分享的,这是大家的玩具,另外一个男孩应该等待。”她的话音刚落,旁边一个男孩对着大叫的男孩说,“你可以不分享,但大家要轮流玩”。小朋友的纠纷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解决了。

我后来正好坐在刚才出主意的那个男孩妈妈旁边,得知她儿子和女儿是一个幼儿园。

“你要分享,不能小气的”,这是家长和老师在孩子2岁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女儿的幼儿园很另类,园长直接说,在我们的课堂里,老师不会说“分享”这个词。分享应该是孩子自然选择的行为,而不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我们相信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情商培养。

知道“我的”“他的”“大家的”

2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很多孩子开始非常清楚地划清自己的领地,常把“我的”挂在嘴边。这是非常可喜的认知发展,说明孩子开始越来越清晰地认识界限,认识自己了。

这时就需要尊重孩子的“我的”宣言,及时回应,“对,这是你的玩具”;拿孩子东西时需要请求,“宝宝,我能拿一本你的书吗?”但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尊重是互相的,在尊重孩子界限的同时,我们也要开始让孩子理解尊重他人的界限。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们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理解“我的、他的、大家的”。孩子乱摸家里人东西的时候,开始提醒孩子,“这是我的鞋子,你要穿的话需要询问妈妈,就像妈妈询问你的玩具一样”。在公共场所抓住机会就要强化这个概念,“这是图书馆的书,图书馆的书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看。”

防止孩子“自我中心”,并不是打压孩子捍卫“我的”意识,而是需要扩大孩子的认知词汇,引入“他的、大家的”,这样他们才不会有默认“任何东西都是自己的”霸道行为。

不一定分享 鼓励轮流玩

在女儿的幼儿园,老师处理孩子抢玩具冲突时,不使用“分享”这个词,而是提醒孩子们,“看上去你也想玩这个呢,现在小朋友正在玩,等他玩好了,你可以接着玩。这是大家的玩具,我们需要轮流。”

“分享”和“轮流玩”,看似意思接近,但育儿核心是不同的。“分享”是结果,应该是孩子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育儿中,“分享”变成了要求,变成了教育的手段,带有太多的强迫意愿。

“轮流玩”陈述的是事实,而且女儿幼儿园会鼓励正在玩的孩子尽情地玩,不催促,想玩多久就玩多久,直到他们自己真的玩好了,下一个孩子才可以继续玩。而不是像我们平时教育时那样,一旦父母说了“我们要分享”,就不管不顾地把孩子手上的玩具夺下,然后塞给另外一个孩子。

园长说,孩子其实很容易满足,只是我们经常一次一次打着“要分享”的教育名义,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不安全感,不被满足的孩子就会更加拼命地抓住正在拥有的东西。只有体会过真正的“拥有”,孩子才会主动分享,这样看似不分享,但恰恰养成了一批非常愿意分享的孩子。

始终以界限为解决问题的原则

女儿的幼儿园班级是混龄的,中班的孩子从2岁到5岁。老师从来不会因为孩子的年纪说:“你更大,你分享给小妹妹吧。”每次遇到类似“分享”冲突,老师都遵守原则:“这是谁的玩具啊?这是我们大家的,那你要等待,等她玩。”

而面对孩子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玩具,老师也会引导孩子从抢夺玩具变成主动解决问题:“哦,这是菲利普自己的玩具,他可以决定是否给你。我们一起来想想,可以怎么做让菲利普愿意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呢?”这样的简单两句话,前半句强调了物权概念的原则,后半句引发孩子思考。

不少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只会大哭大叫:“我就要玩这个!”老师会提供一些方法,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一学期过去,每个孩子似乎都成了谈判高手:“我看到你在玩汽车,我这里有积木,我用积木搭桥,你的汽车可以开过来”“我今天带了一个布娃娃,你要不要和我交换玩一下呢?”

当然,并不是每次谈判都顺利的,也有孩子失望大哭,这时老师就会共情陪伴,安抚孩子的情绪。但大部分孩子去谈判后,无理取闹的情况少了很多,有的孩子还会耸耸肩说,“我很想玩你的玩具,但你不想和我一起玩,也可以的”,然后就自己找乐子去了。

这也是园长一直强调的,真正的“赋能”,是让孩子发现自己有能力去处理,而不是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去帮忙。处理的结果的确重要,但处理过程中让孩子找到掌控感更加关键。

孩子明白社会规则,同时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化解自己的需求和规则产生的矛盾。

所谓“高情商”,并不是压抑自己情感去让其他人开心,而是可以接纳理解自己的情绪,同时可以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并且可以动脑筋来寻找“双赢”。

(作者为微信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育儿专家,著有《和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