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谢樱
近日,湖南一所高校“扫码洗澡”的新规定让不少学生觉得闹心,也让校园APP泛滥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记者调查发现,从选修课程APP到交电费APP,再到洗衣服APP,部分校园APP顶着“智能”的头衔,出着各种傻瓜的错误;打着“快捷便利”的幌子,却处处给同学“添麻烦”;软件频繁“罢工”、广告丛生,让使用者苦不堪言……
“上个大学,手机多出一个页面的APP”
12月2日,长沙理工大学公寓热水服务中心发布了一则通知,称热水系统将升级改造,升级后支持手机“无卡消费、充值、报修和信息发布”。系统需要更换宿舍内的热水表,这意味着原有的热水卡已经无法使用,需要下载一个APP,“扫码”后才能洗澡。
此举一出,立即引发学生吐槽一片:“平常洗澡只要插卡就行,现在需要打开手机,连上蓝牙,再打开APP,然后再扫码洗澡。”“浴室里本来就不是适宜带手机的地方,不明白为什么连洗澡都要扫码”“为了洗澡,我还特意给手机买了个防水袋”“万一洗着洗着手机没电关机了怎么办”……
“因为学生长期反映,使用的校园卡种类太多,而原有热水卡容易丢失、充值不方便,因此学校对水控终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8日,长沙理工大学发布回应称,学校已于6日重启了宿舍热水用卡开启功能,学生只要办理激活卡手续,便可同时使用两种方式开启热水。
可事实上,如今让高校学生烦恼的不是“卡太多”,而是“APP太多”“扫码太多”。
“开门禁、打开水、交电费、洗衣服、选课、看课表、刷课、上课签到都有各自的APP。学校各部门要求装的软件十来个,一个软件只能实现一个功能,各自为政。”一位大学生对此非常无奈。
“上个大学,手机多出了一个页面的APP。16G内存的智能手机表示吃不消。”一位大一学生说。
课程绑定、强制使用让校园APP“横行”
记者调查发现,校园APP通过与学生成绩、评优挂钩而横行校园,霸王条款、信息泄露、广告丛生已成为学生用户“难言之痛”。
——强制使用,与成绩、学分挂钩。“学校要求我们用一个体育APP记录跑步次数,最终将其计入体育课成绩。”很多同学对此很不理解,“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打篮球、踢足球都能增加运动量,为什么一定要强制学生使用APP来计算跑步量才算运动了呢?”甚至还有同学发现:“我在学校里看到过一个男生拿着4个手机在跑步。”
一些学校还强制推广与校园功能、学生学习都无关的软件,想方设法使之与学生成绩、班级评优挂钩。“学校开大会要求学生使用某个软件,每个人都要注册、发言,并且要把截图发给班委进行登记,不然班级就不能评优。”一位学生对此很无奈,“我们只能在按照要求使用后立即卸载,但这还是给APP制造了一些漂亮的僵尸‘用户’。”
——利益裹挟,学生成了“唐僧肉”。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年轻人是手机软件产品的主要用户群体,而高校学生基数大,推广起来更为快速。因此很多APP商家通过一些优惠奖品、赞助项目或者直接给回扣的方式,让学校帮忙推广、引导学生下载使用。”
不少学生向记者反映,一些APP的使用规则堪称“霸王条款”,没有选择权的学生则成了“唐僧肉”:“你需要先到校园网里充值,才能在APP里给电费充值。”“热水费一次最少充200元,余额不退。”
——广告丛生、信息泄露,APP使用体验堪忧。“这些APP不仅数量过多,而且质量良莠不齐。一些APP每次点击进入时还会自动跳出网游、贷款等广告。”湖南一高校吴同学表示。
记者在手机软件下载平台某APP的用户评论中看到,河南某学院、华北某水电大学、郑州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纷纷给出“差评”:“学校强迫下载,不能忍”“学生信息泄露”“难用,垃圾软件”……
泛滥的校园APP何时休?
“如今各高校都在推广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这是‘互联网+’时代不可抗拒的趋势,但泛滥的APP不仅没让校园变得‘智慧’,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让学生不堪其累。”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指出,对于校园APP泛滥现象,应当像过去的校园一卡通一样,对不同功能的校园生活服务类APP进行合并和减少。“如今很多高校都开发了自己的校园APP,完全可以在此平台上整合各类校园功能性服务,这在技术上并不是一件难事。”
李斌认为,学校作为管理主体,首先应当加强前期把关、审核,对于师生使用校园生活服务类APP,必须保证其公益性、公共性、安全性。对于具有不同功能、使用体验的APP,应充分尊重大学生校园APP使用的选择权,以优质的服务品质吸引大学生主动自愿安装使用。
“校园信息化、智慧化必须以使用者的体验为核心,以方便为目的。只有注重服务和公益性,有效服务师生的生活、学习,遏制泛滥的广告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才能让大家用得便捷、顺心。”丁加勇说。
校园APP不能成为“智能负担”
□ 李英锋
近日,湖南一所高校“扫码洗澡”的新规定让不少学生觉得闹心,也让校园APP泛滥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调查发现,从选修课程APP到交电费APP,再到洗衣服APP,部分校园APP顶着“智能”的头衔,出着各种傻瓜的错误;打着“快捷便利”的幌子,却处处给同学“添麻烦”;软件频繁“罢工”、广告丛生,让使用者苦不堪言……(12月12日新华网)
在不少高校,都刮起了一股APP风,种类繁多,无孔不入,覆盖了各个环节和领域,几乎到了“无APP不学习,无APP不生活,无APP不管理”的程度。有同学吐槽:开门禁、打开水、交电费、洗衣服、洗澡、选课、看课表、刷课、上课签到、借阅图书、使用吹风机等都需要安装使用对应的APP,学校各部门要求安装的APP有十几个,手机都吃不消了。
在互联网+时代,智能软件逐步普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给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推广也需要掌握好节奏,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度,要符合实际,即要用真正的“智能化思维”,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傻瓜思维”或“反智能思维”。
在一个校园内部,竟然针对一些学习生活的细节出台了十几款APP,且每款由不同部门管理,相互隔离,各自为政,只有一个狭隘的功能,让学生疲于应付。另外,有些APP并不切合实际也不接地气,用起来很棘手,有些频频犯低级错误甚至卡壳,学生怨声载道。可以说,推行这样的智能软件弊大于利,适得其反。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安装,甚至以捆绑相关课程的成绩、学分或班级评优等方式推行,侵犯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有些APP包含霸王条款,对缴费充值设定较高下限,并且不退余额,涉嫌不公平交易,加重了学生负担。有些APP还有信息泄露风险,广告泛滥,且一些广告有网游、贷款等内容,对学生形成不良误导,带来风险和隐患。
校园APP不能泛滥成灾,不能成为一种“智能负担”。打造“智慧校园”的方向是对的,但应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把握好三个“度”:一是合理控制APP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整合精简,该合并的合并,该淘汰的淘汰,该升级的升级,尽量把相关功能集中到一个校园通APP上,并进一步优化效能;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权利,在某款APP使用前,应就使用范围、功能、规则等事项征求意见,可安排一个试用期进行调试,加以调整完善。如果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和需求,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应该退出;三是加强对APP的安全管理,剔除信息泄露、广告骚扰、不良信息误导、霸王条款等风险项、侵权项,保证健康、干净、安全、好用,保障学生的权益。
这样,校园APP才能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