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而温州的永嘉,更是水含灵性,山藏商道。从楠溪江畔,到菇溪河岸,陈小静和王碎奶,既是创业者,也是“诗人”,敢为人先、奋斗绽放是她们抒写的诗行,而非凡的时代机遇正是她们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孟浩然诗云: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东方风来,温州之约”百名文化记者采风活动就“约”在了永嘉。幸运地,我见到了年华灼灼的成熟期的永嘉。致敬温州永嘉!致敬改革开放40年每一位为之奋斗过的“她”!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朱莉 文/摄
源头村村主任陈小静的生活美学
源头村村主任陈小静
2018年8月28日至30日,浙江省省委书记车俊去温州调研,对永嘉县岩坦镇源头村依托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求变求发展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多次点名表扬了村委会主任陈小静。
记者一行随着陈小静在源头村的花街上走,黑黑的她声音有些沙哑地说:“感觉一辈子都没这么苦过,也从未这样甘甜。”就像车俊书记对源头村的那句美妙评语:“过程很辛苦,结果很甜蜜。”
陈小静多年在广州、上海做服装辅料生意,近年回到家乡永嘉准备开间民宿,过过悠闲的“慢生活”。正赶上永嘉深入开展“乡贤回归助推乡村振兴行动”。乡贤往往是有情怀、有担当,乡村最具“视野”和“资源”的人士,源头村的老支书觉得陈小静就是一位这样的“乡贤”,力邀她竞选村干部,为源头村出力。
2017年5月,陈小静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她的竞选理由是“我可以给源头村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陈小静上任时,南溪江畔的源头村面对着好山好水,却鸡粪遍地,随处垃圾,茅坑、露天坑、违章小屋把村庄的道路挤得又窄又乱。
什么是新的生活方式?先让源头村变得干净有序,让村民们生活起来神清气爽。陈小静和村“两委”干部一起谋划治理全村门前屋后的乱堆放和违章小屋等问题,欲为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但村民视小屋为“房”,视“房”为根。有特别强硬的村民,在陈小静家门口倒了两次大便;有方式软一点的劝说:“小静,你别拆了,你要拆,下一届我们就都不选你了。”陈小静说:“那我也得先把这届干好。”
为了讨论通过拆除小屋的相关决议,源头村召开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大小40多次会议,恳请大家舍弃私人“小利”成就全村“大利”, 并反复为百姓算清“利益账” 。第一家拆的就是陈小静自家大哥大嫂家的两层小屋,这是不久前刚建好用来存放农具等杂物的,但因阻碍了村里的道路建设,必须拆。接着从村“两委”干部亲属的违建一路拆过去。
私心少,就敢碰硬。仅用5天时间,源头村干净利落整治村内小屋132间,为村庄腾出2447平方米的发展净地。随后陈小静将清洁乡村的规定纳入村规民约中,又在村里设置河道保洁、环境整治、边角绿化等党员先锋岗,组织党员认领,老干部、老党员组成义工队,带头在每家每户门前捡垃圾。
有一户村民家门口的垃圾就是不清理,陈小静和书记两次去他家门口清扫,这位村民笑话他们说:“这么做有什么用呢?你们真是傻啊!”可当他们第三次去的时候,这位老哥不好意思了:“好了好了,我们自己来打扫吧。”
村民的思想真的开始改变。
在源头村游客服务中心,宣传片中有一组镜头让人难忘。有一位叫王有苍的老人手里拿着吸剩下的烟头,突然间不知道该往哪里扔,捏在手里好久才扔到垃圾桶里。陈小静说这位老人现在在村里看到地上的烟头会毫不犹豫地弯身去捡。
陈小静指着宣传片中一位卖蔬菜的阿姨说,拆她的小屋时,她哭天叫地,恨不能要吃掉陈小静,后来她看到环境好了也转变了态度,她想送陈小静一把豇豆,可自己不好意思送,就托邻居:“你把这把豇豆送给我的‘冤家’吧。”
为了将村民们舍不得扔的废品转化为可回收的资源,源头村引进了一套叫作二维码垃圾分类机的设备,就立在村口,无人值守,机器可自助发放垃圾袋,内置秤可以自动称重计算积分,积分可兑换实物。
现在村民们看懂了——干净、秩序、生态对于山水田园的南溪山村有多么重要,这个美丽村庄与本来就在那里静静等候的楠溪江水,相合相宜,相偎相依。 “十一”期间,上万人来到源头村。人们漫步于300米花街,流连于几十户花院,伫立百亩花海,远眺见山,近听闻水。源头村还打造“一店一品”, 你家是“楠溪麦面”,他家是“女婿面”,每家小吃店主打一样特色菜,好几家店成了网红店。“从生态宜居到产业振兴,我们要建民宿联盟,打造素面基地,开展舴艋舟和休闲漂流项目,还有生态农业观光,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一阕《武陵春》,撑起了近千年来人们思乡中那枚欲语还休的小舟,这是楠溪江人难舍的文化符号。2018年,永嘉县启动 “舴艋舟复活”工程,在源头村建立楠溪源头田园综合体,用舴艋舟串联楠溪江沿岸的岩坦镇14个村庄,在水路上勾勒起一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源远舴艋舟,从此开头游”,源头村正是悠悠三百里楠溪的水上运输第一埠。这个头开得又美又恰逢其时。放眼家乡的山水田园乡亲,陈小静不愿只沉醉于眼前,源头村当有更大的格局和担当。
陈小静说,个人再有担当力量也是小的,整个源头村集体的力量才是巨大的。村“两委”特别有战斗力,而村民们看到了效果,他们的淳朴善意也就表现出来了。
一个人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喜欢陈小静走路时的样子,步伐又大又轻盈。而“花漫源头、 舴艋人家”,正是她心心念念的美好生活方式的开始。
“源头花漫处,踏石问轻舟”。如今的源头村很美,那种美不是浮华迷茫,也不是旖旎感伤,而是在青山绿水白墙黛瓦之中,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四时俱备。
“温州一家人”原型王碎奶的前半生
2018年,72岁的王碎奶又充实又快乐。她是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纽扣市场创始人之一,曾被评为温州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第四集,主人公银花的原型就是王碎奶。以王碎奶为原型真是选对了,因为她浑身都是故事。
在桥头镇的“中国桥头纽扣城”,王碎奶被记者们围着,追忆当年,小小的纽扣生意,怎么就能闯出一片天?
“那时候桥头地少人多,麦子还青的时候就割来吃了,上有两位老人要伺候,下有4个子女要照顾,仅凭两分田地,很穷的。”
1979年的一天,王碎奶像往常一样,忙好家务到镇上人气最旺的桥上闲逛,看到村里的叶氏兄弟在卖纽扣,有不少人买,她也动心了。她瞄准了上海、江苏纽扣厂的积压货,从亲戚和乡亲那里借来钱,以低价买入。那时的桥头汽车站常常会有这样的一幕:一位乡村女子,扯着一个大麻袋从汽车上下来,再挑着上百斤的货头也不回地往前走。这就是王碎奶,她要这样挑着货走上几里地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再挑着货,拖着门板,把纽扣摆到桥上卖,那个辛苦劲就别提了。
“当挣到钱后,那感觉可好了。”王碎奶说。一次进的货一周就卖光,能赚百十来块钱,快抵得上当时农民一年的收入了。王碎奶嗅出纽扣生意可以做得再大些,很快她就购置了纽扣加工机器,没日没夜地生产纽扣。她的丈夫辞去队里会计帮她整理纽扣,孩子们帮忙装包,公公也每天帮她守摊位。从此全家老少围绕这小小的纽扣运转起来了。
1983年2月,县政府正式发文,批准个体户可以申请营业执照,王碎奶等在桥上摆摊的42户人家成为第一批个体工商户。12月桥头成立个体协会时,作为村妇女主任的王碎奶当选为副会长。
1984年12月28日,全国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桥头纽扣市场诞生,这也是温州模式的最典型代表。这个有298个摊位、由油毛毡棚搭建而成的市场从此焕发惊人活力。王碎奶这位原本守着几分地过日子的偏僻山区妇女,从此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第一个农村专业市场的传奇,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王碎奶不仅敢把纽扣生意做大,还敢抛头露面。1984年省政府召开个体经营户会议,原是通知另一位生意做得比她大的妇女,但这位妇女怕万一政策变了受牵累不敢去;工商部门找到了王碎奶,她当即答应。王碎奶觉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就是鼓励农民劳动致富,为啥不敢去?全省到会的51个人中只有她一位女性,开会时领导要她发表意见,她就大胆讲……时任省长和省工商厅长对她说,今后一定到桥头去看你,后来他们果然去了。
1986年5月,在距离王碎奶摆摊的石板桥不过百余米的位置,建起了纽扣交易大楼。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桥头的街上,到处是一片车水马龙、客商摩肩接踵的景象。1993年王碎奶拥有了自己的厂房,引进了进口设备,开始流水线作业,王碎奶的纽扣事业蒸蒸日上。
王碎奶决心要有更多的担当。那时的桥头不仅经济落后而且观念陈旧,女人花一分钱也要向老公讨要。她带动身边女性共同致富,许多农村妇女开始走向市场成为女老板,其中有好几户就是因她的资助走上纽扣经营之路的,后来有些人的规模比她的还大。
她引导大家守法经营、诚信纳税。她说:“我们是先走了一步才有今天,一包纽扣100粒就100粒,一粒都不能少。”遇到个别经营户拖欠税款,她就先代缴,然后再做其工作。桥头纽扣市场能多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王碎奶功不可没。
村里人说,这碎奶是剥了皮都是胆了。1994年强台风登陆温州,汹涌的洪水从菇溪河上游倾泻而下,而桥的两旁,用铁皮搭成的铺面形成一道屏障,如果不赶快拆除,就会阻挡洪水,使洪水冲向民房,后果不堪设想。“得赶快把铁皮扒掉!”她和派出所的民警们一道来到桥上,直面汹涌咆哮的洪水,硬是一块一块地把铁皮扯下来。至今,她的膝盖上还留着被铁皮刺破的深深的伤疤,可当时没有觉得疼。
这些真实故事的所有细节与脉络,多年来可能已经被人们讲述许多遍了,但我以为我听到的这次,其中的情感依然是新的。
如今,很多纽扣厂商都是通过电子商务、订单生产等方式销售,王碎奶认为,桥头纽扣市场并没有衰落下去,“只是桥头人把纽扣生意做到了更多的地方去了。”
王碎奶说:“一个人的钱没什么价值,为国家发展做贡献,才有价值。” 她的创业故事中有着 一种“敢为人先”“义利并举” 的温州人精神,她的人生也拥有着一种奋斗过绽放过的满足和喜悦,这样的人生她大概不想和任何人做交换。
当年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王碎奶
《梦里水乡》旗袍秀,左二为王碎奶
追追追,追看她们的朋友圈
采风归来之后,很想在微信中采访陈小静,想更多了解她和源头村的故事,但当我看到她不断地发至朋友圈上的内容时,打消了这个念头。她实在太忙了,白天忙,晚上“班子”还常常开碰头会,子夜都难以入眠,不忍打扰她。她的朋友圈几乎每天更新,有图有真相:
“今天下午在温州市委党校给全市乡镇干部和各县的文明办领导做乡村振兴实践经验介绍,没想到我这个土包子讲的课,还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今天是个好日子,楠溪江民宿协会成立”;
“今天世界温州人来源头考察乡村振兴示范带,欢迎乡贤们”;
“感谢林书记和各位领导为源头村的清廉村居示范村,劳心劳肺,出谋划策,晚上10点多还在开会,辛苦了”;
“中央部委和省市专家学者齐聚永嘉,为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把脉问诊”;
“源头首届萨克斯分队今天成立,源头村提升了文化艺术”
……
我就这样遥远地看着她,一篇篇地点开她的朋友圈,一点点地熟悉她的村庄和她为之奋斗着的事业,好像每天都在与她对话。
如果说当了几十年桥头纽扣市场党支部书记和桥头个协会长,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是王碎奶的前半生,那么她退下来之后的日子也过得兴味盎然。现在她的4个子女都有了各自的纽扣厂和皮件厂,孙女孙子也惹她喜爱。
以前她是“纽扣奶奶”,现在她是“温州好人”。王碎奶不做生意了,她变着法子做义工,做好事;同时,她也潇潇洒洒地享受生活。她的朋友圈常常是这样的: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桥头镇‘菇溪情’服装服饰创意展演在菇溪河畔举行。桥头镇夕阳红乡村艺术团的《梦里水乡》展示了旗袍的古典与妙曼,获得最佳风尚奖”——这里面就有王碎奶的倩影;
“今天伏茶开始了”——桥头流动人口多,她们的桥头慈善义工团为路人提供免费伏茶;
“欢迎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改革先驱王碎奶女士莅临我校”——她是桥头镇第六小学校外辅导员;
“世界旗袍联合会丽水分会第二届年会启幕”——作为会员,她当然也活跃其中;
“祝贺奥运冠军朱启南同志,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光荣赴京参加党的十九大!”——朱启南,永嘉人,是她的孙女婿,老人深感自豪。
……
在桥头镇的纽扣博物馆和岩坦镇屿北村农村改革馆里,我两次看到王碎奶的多幅图片,虽然她早已不在“潮头”,但温州人会永远记着她。
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而温州的永嘉,更是水含灵性,山藏商道。从楠溪江岸,到菇溪河畔,陈小静和王碎奶,也是“诗人”,她们在用甜蜜的事业铭刻诗意,而非凡的时代机遇正是她们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孟浩然诗云: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东方风来,温州之约”——幸运地,我见到了年华灼灼的成熟期的永嘉。致敬温州永嘉!致敬改革开放40年每一位为之奋斗过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