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1月29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看点 王锦霞:一个自由画家的梦想飞跃 版权保护,为王阿妮们撑腰 《你好,之华》:总有一日会斑斓如初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锦霞:一个自由画家的梦想飞跃

《小波丽莎和她的伙伴》

每个人的成长旅程都是一次探险,有人开始了却未坚持到最后,当年,与她一起读美专的同学,坚持画画的寥寥无几,而她对梦想分外执着,只因一个信念就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对自身潜力的挑战。“画画,能让我拥有想要的精神自由。”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钟玲

夜色阑珊时,与女画家王锦霞初次见面,被红衣包裹着的她轻施脂粉、娇俏玲珑,恬静得一如印象中的江南女子。一抹淡然的微笑,一声软糯的“你好”,举手投足尽是古典美。待与她在咖啡厅相对而坐,倾听她的故事,竟忽有所悟“出走半生,归来仍是翩翩少女”仿佛为她所作,时光不曾在她脸上留下任何痕迹,唯有那纤纤玉手,让人禁不住去想象她笔下生花时的模样,想象那一幅幅画作背后,她所历经的岁月与走过的路途。

为艺术,不停地漂泊

南京、成都、北京、天津、贵阳……16年间,辗转如此多的城市,王锦霞念过师范、上过美专,两次辞掉稳定的工作,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读完本科,又陆续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天津大学攻读完硕士、博士学位,能让她在不停的抉择中坚持下来的,是她从年少时就热爱的绘画。

天赋,改变命运。

“如果没有爱上画画拿起画笔,也许现在,我仍然在家乡当一名小学老师,过着朝九晚五的单调生活,倘若我安于在西南财经学院当一名大学老师,我也不会如己所愿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任职于贵州画院、作品在国内屡屡获奖的王锦霞,回忆起自己的绘画之路,言辞之中仿佛毫无波澜,可在旁观者眼中,那却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旅程。

镇江,丹徒。

1979年,王锦霞出生在一个名叫东贪的小村庄。对于绘画艺术,没有任何家学渊源的她,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四处临摹,墙壁上的挂历、课本里的插图,都是她绘画的素材。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艺术天分,是9岁时的一节美术课,老师那次布置的课题是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她用蜡笔临摹的是在一个挂历上看到的圣诞老人,画得与原版并无二致,美术老师对她的褒奖是打了让同学们都羡慕不已的98分的成绩。来自老师的肯定与鼓励,让她对艺术的渴望愈加强烈。

父母也发现了她的天赋,但是在东贪,能找到专业人士教她画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禁不住她的央求,她与父母达成“协议”,如果小学毕业时她能考到180分以上,就耗“巨资”从城里为她请一位绘画先生。这个交换条件太有诱惑力了,为了达成心愿,她拼命地学习,毕业考试时,她以185分的成绩名列全校第一。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她并没有等来向往已久的绘画先生,反倒因为读了中学,彻底地与美术课绝缘。

幸运的是,3年后,她考取了海门师范,学校里有专业的绘画老师教她画画,系统的接触、学习绘画让她从此再未停止追求艺术的脚步,也开启了她为梦想不断漂泊的漫漫时光。

一年复一年,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从小学老师到大学老师,从绘画爱好者到自由画家,于漂泊的人生状态中,她一步一步地实现了梦想的飞跃。

每个人的成长旅程都是一次探险,有人开始了却未坚持到最后,当年,与她一起读美专的同学,坚持画画的寥寥无几,而她对梦想分外执着,只因一个信念就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对自身潜力的挑战。“画画,能让我拥有想要的精神自由。”王锦霞说。

画画,是心灵与手指的博弈

和一些世界万物皆可入画的画家不同,王锦霞专注于工笔人物的创作。虽然也画花鸟,但那是她作品中极少的一部分,女性人物才是她万年不改的主角。

“没有耐心,是画不好作品的。工笔画有严格的程序,落笔就要定型,一笔一画地勾勒、描摹、设色,每一遍都不能有错误。”可是,这看似枯燥的循环往复,却是她最为享受的时光。沉浸在其中的她,静心独处,用笔细细勾勒出一个由她缔造的“梦幻世界”。

《慈光》《妞妞》《哈拉丹》《醉苗乡之板凳舞》……总听说作品如其人,画中会有创作者的灵魂,以前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欣赏过她的画作便深谙其中的奥妙,所谓“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此言极是。在她的画作里,无论人物形象是上了年纪的老妪,还是活泼灵动的少女,还是天真烂漫的孩童,均不见画面上有艳丽的色彩铺陈,几近淡雅的颜色与柔和的线条“水乳交融”,就算隔着没了任何“分寸”的距离,那意境也是清冷的、朦胧的、迷离的,即便是人物群像的刻画,也没有一点“喧嚣”之意。

“以前我的认识比较肤浅,画画仅停留在单纯的技法性练习,来到贵州后,我才开始进入创作的状态。”虽然习画多年,但王锦霞说她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始于贵州。

行走于原始的村寨,感受贵州当地少数民族绚烂粗犷的色彩文化和风土人情,她的艺术生涯像重新打开了一扇门。

之前,她的作品主要画在绢上,采用淡彩渲染,后来她开始寻求突破,以期用新的材质达到新的效果。她开启了在画面构图以及纸质材料上运用重彩的一系列尝试,并在色彩的运用上借鉴了敦煌壁画的元素,使画面尽量厚重而不失光彩。

于是,才有了获奖无数的《梅葛舞者》《亚鲁王之东郎儿女》……

“绘画就是用最精炼的线条,最简约的色彩传达人物丰富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在王锦霞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她的绘画理念。人们总能从那看似简单的构图、淡雅的设色中找寻到复杂的情绪。

半个月前,在贵州美术馆开展的“柔性力量——第三届贵州省女美术家作品展”中,王锦霞的国画《小波丽莎和她的伙伴》获得了一等奖。画面中是一个身着苗族服饰的小女孩儿,圆嘟嘟的脸庞,微微上扬的嘴角,清澈的眼神,脸上有着与其稚嫩外表并不相称的淡淡忧伤。她落寞的神情,意外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那是王锦霞用两周时间完成的一幅画作,她的灵感源于苗族史诗主人公亚鲁王的妻子波丽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亚鲁王的故事却经久流传,史诗里有很多有趣的名字,我对波丽莎‘一见钟情’。”

对苗族史诗亚鲁王产生浓厚兴趣的王锦霞,以波丽莎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创作,将苗族史诗与现代事物相结合,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完成了一幅幅形、色、神高度统一的画作,也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不同以往的风貌。

“每一次动笔,都是一次自己与自己的较量,也是心灵与手指的博弈。”王锦霞说,每一幅画的完成过程都是痛并快乐着,因为很多时候,画出来的作品总与想象中有差距,一旦遇到,她就会停笔,调整状态。

静心画画,去乡间采风,她的生活简单至极,而在朋友圈偶然遇到,也会发现她发出的内容格外单一,不是展讯,就是她不知又用了多少时间,完成了一幅幅新作。

以为,她以惊人的毅力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已完成了梦想,她却说“我现在的梦想,是做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对社会有贡献的艺术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