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韩亚聪
阅读,对于陈喆丫而言,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
这个12岁的浙江温岭女孩,从3岁开始走进书香世界,年均阅读50余本书籍,是不折不扣的“阅读达人”。她的家庭也被评为温岭市“亲子阅读书香之家”。
“我和妻子都喜欢阅读,在家里经常捧着书看,孩子自然会拿起书本阅读。”陈喆丫的父亲陈勇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言传身教,父母的示范、和孩子的互动最重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学习不仅成为社会、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活主题,也成为诸多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型家庭”的概念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家庭实现自我完善的关键一环。
“学习型家庭”能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什么?构建“学习型家庭”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将学习习惯融入更多家庭的生活?这既是个体之问、家庭之问,更是社会之问。
全家阅读带来全家进步
何为“学习型家庭”?
在学者的定义里,家庭中的成员都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或进行自我学习,或通过与家人分享知识,拓展提升家人的个人知识经验,从而使得整个家庭朝气蓬勃、与时俱进。这种家庭便可称为“学习型家庭”。
陈喆丫就生长于这样的家庭,并获益于此。
陈喆丫的父母都是教师,家里数量最多、触手可及的便是各种类型的书籍。“我们家藏书有1100多本,本应该做主卧的最大房间也被我们改造成了书房。”陈勇告诉记者。
每月花费几百元购书、每周去图书馆借阅、每天固定两小时阅读时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陈喆丫的阅读量有时让父母都感到惊讶——2015年,她和爸爸比赛阅读量,“最后统计字数,爸爸看了48本书,总字数达1018.7万,我看了59本书,总字数达852.97万。”陈喆丫说。
购买书籍之余,陈勇一家还订阅了《新周刊》《中国国家地理》《读者》等10余种杂志,同时还购买大量电子书和视频资料。
陈勇在温岭教育界被称为“最有人文气息的计算机教师”,连续五年被评为社区先进;妻子方洁完成了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的函授学习,在近几年的温岭市学科论文评比中连续获奖;陈喆丫多次在全市征文比赛中获奖……
“通过阅读,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型家庭’,孩子增加了知识储备,无论学习、做事还是与人交流,都让人放心。”陈勇说,女儿最近在读《朝花夕拾》《金陵十三钗》《简·爱》等,“孩子越来越有阅读主见,说明随着阅读量增加,她在不断成长。”
“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关键是父母首先应带头学习,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父母应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自主的学习动机,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现代科技学习,与孩子共同学习。”一位学者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写到。
在这方面,北京市大兴区11岁女孩王蔚晴的妈妈李瑞芳颇有心得。
“女儿是一个小书迷,在绘本阅读中自发识字,入学前就读了上千本绘本,22本中长篇儿童小说。”李瑞芳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王恪分别从事出版和科研工作,他们既有自己的专著,又发表了不少论文。而刚刚上五年级的王蔚晴已是中国原创绘本小作者,其作品《敬格格养蚕记》和《儿童节礼物》曾在《东方娃娃》家庭自制原创绘本大赛中两次获奖。同时,还在许多刊物上发表不少作品。
“走出去”让学习更加多元化
虽然同属喜欢阅读的“学习型家庭”,王蔚晴却与陈喆丫略有不同。
在王蔚晴这个书香浓浓的三口之家,学习方式以“走出去”为主。
“读美好的书,做美丽的事”,循着父母传递的“家训家规”,王蔚晴成为热心阅读公益推广的“小老师”。
作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李瑞芳多年来一直从事阅读公益推广工作,在北京市多家绘本馆担任“故事妈妈”。受其影响,王蔚晴从5岁开始常年在童立方亲子绘本馆、丽园社区担任公益国学班“故事人”“领读人”,还是北京数家绘本馆的知名“故事小嘉宾”。
2013年,王蔚晴和妈妈发起并协助创建丽园社区“七彩童年”绘本馆。5年来,母女两人经常利用假期,在社区组织“绘本故事会”“国学诵读”“绘本剧演出”等活动,担任“小主持人”“小出题人”“小故事人”。
“家庭有学习的氛围,家长有公益之心,孩子自然也会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处事方式。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参加公益,让她成了一个喜欢分享、善于表达、敢于表现的孩子。”李瑞芳说。
崇尚“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的,还有安徽合肥市19岁的女孩童安然和爸爸童乃高。全家人一起参加志愿活动,是他们特殊的“充电”方式。
敬老院、孤儿院、山区学校……10余年来,童安然跟着父母帮扶弱势群体。他们帮助肥西小井庄村两名孩子圆了大学梦、为残疾老人送爱心礼物、为困难家庭捐款捐衣。
“通过这种全家参与的形式,不仅让孩子,也让我们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也重新学习怎么帮助别人。”童乃高说。
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心理成长指导中心主任肖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成员参与学习的家庭,能够让父母与子女一起感受知识的魅力,有助于培养家人的理智感,同时能够增强成员间的了解,营造家庭和睦气氛,形成理性沟通的模式。“扩大学习的内涵,将其与学校学习区别开来,从日常生活技能学习、大自然事物学习主题入手,让学习变成快乐、实用的探索过程,这样也有助于避免狭隘化学习。”
“动起来”培养学习活力
如今,童安然在很多领域成为父母的“老师”。
从女儿小时候起,童乃高便时常带她到科技馆参观、学习,“我们一家人去外地旅游时,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科技馆。”
看得多了,便有亲自动手的想法。从6岁开始,童安然便开始自己设计电子模型,“买书、编程、组装,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女儿小时候,我们是她的老师,女儿越来越大,她就成了我们的老师。”童乃高说,女儿曾专门为他和妻子设计了一款机器狗,“说是等我们老了能用,它有报警、对话功能。”
2016年5月,童安然代表安徽省参加FIRST-工程挑战赛(针对14~18岁高中生的国际性机器人比赛),获华东地区选拔赛第一名,全国一等奖。7月份,在澳大利亚参加世界FLL机器人亚太锦标赛,获“最佳设计和策略奖”。
对于孩子“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四川资阳安岳县岳阳镇的李自琼家庭也充分尊重。
“孩子喜欢画画,我们就在时间、精力、材料购买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积极做好后勤保障。”李自琼说。
随着学习深入,女儿的绘画作品也越来越成熟。
科学幻想绘画《海洋农场》获第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全国一等奖、第二届资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市长奖、在2018年安岳县第25届青少年讲故事比赛中获第一名……
同时,李自琼夫妇也乐于与孩子共同参加亲子活动,这个三口之家在2017四川省“悦读家”系列活动《书香家庭 唯美阅读》资阳分赛区决赛中获奖。
在从事多年幼儿教育的北京水米田教育集团董事长潘跃勇看来,幸福的家庭源于一个平等、自由、尊重、快乐和爱的能量场,而家庭幸福的基因源于家庭全员的学习。“学习是广义上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寓教于乐的,而非仅限于书本学习。”
构建“学习型家庭”需多方合力
“有激情、少行动;追潮流,无长性;显孩子,忽家长;一言堂,不平等。”在肖琼看来,虽然构建学习型家庭已渐成风尚,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学习不要只围绕着认知,还应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又不是说教,是在感受与体验中融合的。”肖琼表示,学习不要只以孩子的发展为主,还应让孩子们感到家长在其中的需要和成长,这让他们知道成人也需要学习,学习是终身之事。
潘跃勇也认为,学习型家庭的构建需要父母率先垂范,形成一种平等、自由、尊重的家庭氛围,“不应一言堂,家长专制,更不能强迫主导孩子的意愿,应该培养孩子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广度。”同时,要和老师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以此让家校形成合力。
在一些专家看来,当前城市与农村一些家庭中学习氛围不浓厚,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家庭结构和关系变化,期望过高、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等问题潜在影响学习型家庭创建。
对此,专家建议,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中,家庭、学校与社区应相互配合,共同行动。特别是创建过程中要注意把家庭、学校、社区作为整体来统筹安排与考虑,社区和学校可以为家庭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途径,确保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如组织活动吸引家庭成员参加,使家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素质。
同时,政府应高度重视,通过必要的规划和有效的投资,满足社区发展和家庭学习的需求,如通过立法将已有的公共设施完全对社会成员免费开放,使家庭成员可以充分利用公共设施达到不断提高素质的目的等。此外,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也是学习型家庭创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补充,例如妇联组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都可以大力开展一些特色活动,调动家庭成员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热情,积极探索建立家庭、学校与社区三位一体化的学习型家庭创建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