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云晓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祖辈参与是一个普遍现象,既是优势,也有误区。在家庭教育中,祖辈的适当参与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过度参与,甚至取父母而代之。
著名舞蹈家秋雪是笔者在少年宫做教师时的学生,热情、礼貌、全身心投入舞蹈、事业成功。但她的童年却被父母忽视并且被父亲排斥,一直寄居在姥姥家生活,导致其一生缺乏亲情、内心自卑,与人交流困难。亲情缺失导致的自卑与痛苦竟然影响了其一生,即使事业的辉煌也无法消除内心的苦痛。这样的悲剧值得广大家庭及教育工作者重视。
父母失职可能导致三代人的悲剧:孙辈缺少亲子依恋,导致其一生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父辈失去了成长为合格父母的机会,人生难以完善;祖辈以晚年的辛苦导致儿孙两代人的人格扭曲。反之,只有父母尽职才能带来三代人的幸福。
父母的主体责任无可替代。中国自古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无论什么结构的家庭,只要父母健在,都应当是“抚养孩子的中心人物”。社会学研究员关颖认为,父母角色有天然的不可转移性、角色的持续性、父母角色与子女角色的对偶性、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等四个特征。笔者以为,亲子关系好坏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亲子关系的关键是依恋关系,会对人的一生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对人一生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滞后反应,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的依恋期,其中1~6岁又最为关键。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专家曾就依恋问题对174名孩子进行了长达16年的考察,结论是: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
总之,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其日后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此外,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依法履行监护人的职责是为人父母的底线,父母要尊重和维护未成年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这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原则。只要父母健在,就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履行主角的责任,而祖辈只需适当参与。
学习做父母是最好的成长。现实生活中许多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人士的孩子成长问题多多,甚至危机四伏,而许多普通人的孩子却成长顺利,甚至捷报频传。可见决定父母能否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因素不是学历、职位和收入,而是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父母的教育素养需要在亲自抚养孩子的实践中逐步探索,首要的职责就是陪伴。抚养孩子的确辛苦,但抚养孩子的过程是父母成长最为重要的过程,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就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而言,母亲的尽职尽责远远高于父亲,而父亲的失职不仅让孩子终身“缺钙”,也导致许多男孩难以成为成熟的男人。其实,父亲积极担负起孩子教育的责任,既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和孩子的福音,也是对母亲的最深情的关爱与支持。
秋雪的案例并非个别现象。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学者李亚妮调查上海144名大学生发现,从婴幼儿时期就由祖父母抚养的人,和父母没有形成强烈的亲子依恋,双方信任不足,亲子冲突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孩子在最需要呵护、最需要智力开发、最需要培养亲情的时候远离父母,长大后即使回到父母身边,也易产生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
在中国,祖辈教养具有深厚的基础和传统,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其成败之差别在于机制,在于是否建立起彼此尊重、各司其职、积极配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良性机制
祖辈的爱要理性,要以力所能及的适当方式参与孙辈的抚养。一是鼓励儿女自己的孩子自己带;二是如果直接抚养孙辈,也要维护儿女的父母形象,鼓励儿女发挥父母的主导作用;三是坚持学习家庭教育的新知识和新观念,与儿女共同协商确立科学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四是防止陷入溺爱的误区,要以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为目标,坚持教育原则,敢于对孙辈的不良行为说“不”,并且做言传身教的好榜样,这是对孩子成长最为有益的理性之爱。
父辈要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履行抚养孩子的主体责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带,特别是在孩子最需要与父母建立依恋情感的6岁之前,实在有困难才寻求祖辈给予必要并且可能的支持。请求祖辈帮助是生命之托,事前一定要做必要的评估,例如抚养人的品质是否优良,身体是否健康,是否可以长期稳定抚养,居住环境和其他生活条件是否具备。
委托祖辈帮助抚养孩子,不是保证吃喝拉撒睡那么简单,要与祖辈认真确立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要保留父母教育孩子的主导权,并且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信任的联系,与孩子建立牢不可破的亲子依恋情感。此外,父辈还要注意维护祖辈的身心健康及有关权利。比如来到城市的“老漂”祖辈,有四成是夫妻中一方流动,试想另一方该如何生活?
完整的家庭教育需要三代人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父母的主体责任,祖辈适当参与和支持,尊重儿童的权利,三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缔造幸福而完整的家庭。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