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进我家”少年儿童图文创作展示活动。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2018年全国少年儿童“心中有祖国 心中有他人”(简称“双有”)主题教育活动总结暨研讨交流活动日前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家校外教育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和专家分享了各地在创新“双有”活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以及对新时代少儿德育教育新内涵、新价值、新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双有”活动紧扣改革开放40年
“这是我最喜欢吃的巧克力,那些是爸爸小时候吃的。爸爸小时候的巧克力硬硬的、也不甜,没有我小时候的好吃。所以我现在比爸爸小时候幸福!”来自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学前启蒙班的张聆璁小朋友捧着一个装着各式巧克力的盘子,给小朋友们做介绍。
“我的曾祖父有一辆马车,那是全家最大的财产。我的爷爷出门主要是骑自行车,还可以带着奶奶和爸爸。我爸爸小时候最喜欢坐公交车了,公交车大大的很有劲,能装很多人。到了我出生以后,家里买了小轿车,爸爸开车带着一家人到处游玩,我们都开心极了。”来自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的曹羽中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己创作的《交通工具的变迁》四格图文作品时说道。
张聆璁和曹羽中是全国各地数十万参加2018年“心中有祖国 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的儿童代表。今年,“双有”活动牢牢把握“新时代 新征程”这一历史性命题,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携手百余家全国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各地政府机构、学校幼儿园、儿童及家长的支持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儿童的视角,去感受和探寻“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其中,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的“寻访春天的故事”社会调查,通过外出采访、实地探寻、新老物件对比等活动,鼓励少年儿童专注身边、关注现实,并以朗读、作文、书画、手工、舞蹈、表演、体育、科技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呈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比如,在陶艺项目活动中,老师从引导学员观察家里通讯工具的变化,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电话机实物,用图片讲解电话演变的方式,让学员们了解电话机的变迁史,指导学员用泥巴制作一款自己喜欢的电话机。借助电话机这一载体,让学员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祖国的变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春风进我家”图文展示活动,则引导儿童探寻家庭中两代或三代人的生活记忆与生活状况,从城市变迁、环境改善、衣食住行、学习成长等方面,发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然后引导孩子们投入图文创作,以图达意、以文释图,在创作中体会和感悟。如此,从家庭出发向家乡、国家延伸,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用慈善行动滋养孩子的爱心
各地校外教育机构深入挖掘“双有”主题内涵,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拓宽教育内延,引导儿童在“心中有祖国”的前提下,向“心中有世界”拓展;在“心中有他人”的基础上,向“心中有成长”延伸,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由中国儿童中心携手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童鞋奔跑 结伴同行’全国少年儿童爱心集结行动”,是“双有”活动的一项主要的项目内容,已经举办了四年。活动中,全国的少年儿童亲手制作爱心中国结,书写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同龄人的关爱、对未来的梦想。爱心集结行动所有募集的善款用于制作童鞋,送至贫困地区小朋友手中,温暖他们的上学路。
作为“童鞋奔跑”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陈勇说:“我们向家长和孩子传播环保的概念和慈善的理念,让孩子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鼓励他们通过积攒报纸、卖废品、参加义卖活动等,从点滴积攒零钱,将自己的劳动所得用来参与公益,借此培养孩子从小做善事,养成‘做公益慈善是快乐的’意识,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提倡家庭做公益,如果每个家庭从小就培养爱心、公益心,那么整个家庭就会更加幸福,充满活力。”
据了解,“童鞋奔跑”项目四年间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陕西、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送出50000多双童鞋。这就是孩子们的力量。
“双有”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德”排在第一位,培养少年儿童的“德”,校外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是校外教育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和育人方式。”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说。
“双有”活动开展31年来,引领全国校外教育单位、学校、社区和家庭,面向少年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实践。如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公民道德建设、迎接新世纪、北京奥运会、一带一路、新时代新征程……这些30年来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记忆,都是“双有”活动的年度主题。
苑立新认为,“双有”活动应贴近生活、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孩子们喜欢的实践活动,如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帮助儿童在体育锻炼当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得到社会认可和家长欢迎。
在北京教育学院研修学院的迟希新教授看来,以德树人要体现“大德育”的概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和每个家庭成员的支持,三方形成合力,为孩子们提供体验的环境和场景。比如,“心中有他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两个字“友善”的教育目标。怎么教会孩子友善?可以借助一些活动,比如孩子在和别人交往中,在做义工当中,或者在类似于“童鞋奔跑”的各种公益活动中能体会到的友善,而不是单纯地听老师或家长讲大道理。迟希新认为,德育是隐性过程,好的教育,一定是“细雨湿衣,闲花落地”。
与会者认为,在新时代,“双有”活动也将面临新的课题,需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少年儿童发展特点与需求精心策划设计活动主题,使他们在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中提升品德修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孩子们成为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