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8月5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文明周刊 教育 父母的爱为何招致子女的恨? 幸福文化节彰显幸福教育内涵 帮女儿找回幸福感 让孩子在互动模式中认识自己 培养孩子的界限感有多重要?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养孩子的界限感有多重要?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陈若葵

身为父母,我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有礼貌、举止大方、行为得体,学习主动、认真,遇事有主见,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然而,孩子的种种表现却往往令家长不满、生气、尴尬,甚至一次次刷新自己的底线,他们不禁困惑:自己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熊”?究其根源,孩子内心缺乏界限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心理学意义上讲,界限感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厘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亦即在人际关系中掌握适当的分寸,将个体、群体、组织与周边的环境区分开来。界限感,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因素。

身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也要给孩子设立一定的边界,把握好“自由”和“规矩”的界限,让孩子明晰“应该”和“不应该”的范围,并在界限内自由健康成长。

孩子成长的必备心理素质

北京市海淀区的冯女士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讲述了前几天发生在她家的一幕:周末,冯女士8岁的女儿芊芊约同学到家里来玩。孩子们吃着冯女士准备的小零食,玩得很开心。两个女孩玩着芊芊的五彩珠串项链和手串;另一个女孩则对邦尼兔爱不释手,只见她半躺在沙发上不停地摆弄着,脚却搭在了茶几上,距离水果盘不足5厘米。“我当时真想提醒那个女孩,但欲言又止。”冯女士说。

像这样不拘小节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我们也不时会看到类似的孩子:无论是跟着父母去亲戚家、朋友家,还是自己去小伙伴家,总是好奇于主人家的一些物件、摆设、玩具,情不自禁地随便拿来把玩,不跟主人打招呼,如同在自己家一样;也有的孩子不经过同意私自打开书柜取书翻看,并提出借给自己拿回家看的要求。出于礼貌,主人往往不会提醒或拒绝孩子。但如此举动,传递出一个信息:孩子你我不分,拿自己不当外人,其“病根”在于孩子的内心缺乏界限感。

心理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内心缺乏界限感的孩子逐渐会表现出挑战父母和周围人原则、有失教养的行为,比如对长辈大呼小叫、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深更半夜给同学同事打电话、藐视规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们没有约束自己行为的意识和能力,缺乏责任感,不懂得承担后果,很难独立。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对别人说“不”,也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说“不”,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界限感,容易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人造成不舒服的感觉而不自知,影响社交关系。

如果家长给孩子设立一些边界,他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哪些事是别人的,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知道自己努力了可以有哪些收获,孩子凭借自己的实力取得成绩,学会自我认同,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最终获得自我实现。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并能从中获得自信。

界限感还可以让孩子多一份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明白世界不是围绕着他一个人转的。

孩子缺乏界限感根在家长

孩子缺乏界限感,暴露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没有把一些规矩、待人接物的礼仪和行为准则教给孩子,以尊重孩子“自由”“天性”为说辞,纯粹“放养”,以至于孩子头脑中缺乏应有的概念,不知道哪些言谈举止是不得体的或不该做的。

孩子缺乏界限感,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本身没有界限感。比如,部分家长长期事无巨细地照顾,过度保护孩子,把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都代劳了:从小事上说,孩子摔倒了,家长赶紧跑过去把他抱起来;上小学了,大人还帮着穿衣服、系鞋带、收拾书包;从大事上说,孩子学什么特长、上哪所中学、大学报考什么专业、选择哪个城市的哪所大学等等,都由父母乃至家庭帮孩子完成、替孩子做决定。

其实,这些事都是孩子自己的事,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家长的“义不容辞”剥夺了他们体验为自己负责任的机会,这说明,家长们的付出越界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遇事很自然地习惯了依赖父母和家人,本能地认为这些都是大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父母面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先鼓励他自己完成,而是有求必应。家长的越界付出,模糊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责任、权利界限,导致孩子心中的界限感无从建立。

汇丰银行曾发布过一份全球教育报告: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

北京某中学教师张梅认为,父母付出越多,对孩子的偿还期望就越高,容易自认为有功,认为侵入和掌控孩子的私人领域是理所当然。比如,偷看孩子的日记,私拆孩子的信件,干涉孩子的交友等。这种边界模糊的亲子关系存在着弊端:或导致孩子懦弱,或导致孩子叛逆。说到底,父母对子女的爱,并非越多越好,合乎情理的有界限的爱,才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

如何为孩子设立界限

尊重孩子,把握其心理边界形成关键期 一切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它也是建立界限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是独立的生命和个体,接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意识不断觉醒,给予孩子更多的包容和私人空间,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和选择权。在此,家长应把握孩子童年期和青春期两个心理边界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两个时期是孩子将“自我”与“他人”进行区分、建立界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如果父母了解这个时期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尊重理解孩子,使之拥有足够安全感,处处被尊重,孩子在大事小情上也将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孩子最需要设立的界限是自我负责。因此,家长要从日常行为规范、自我管理、待人接物的礼仪等方面立规矩,这是一种对己、对人、对事、对社会的界限感。家长要充分信任和欣赏孩子,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其自理、自助能力以及必需的求助能力,而不是时时、事事有求必应,让孩子明白:这是他自己分内的事,是界限,不可逾越。立规矩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利益、考虑他人的感受、做错了事情自己承担后果,守住行为的界限。

培养界限感需要执行力 孩子非常聪明,他们很可能会一次又一次试探性地挑战父母设定的界限,看看父母是不是动真格的。比如,不收拾玩具真的不能出去玩吗?九点真的必须上床睡觉吗?先玩游戏后写作业真的会被没收手机吗?不经过父母的同意,真的不能要别人的东西吗?因此,父母有令必行、持之以恒、家人协同一致地坚持所定的界限,是帮助孩子在其内心建立起界限感的关键一环。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