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8月5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文明周刊 教育 父母的爱为何招致子女的恨? 幸福文化节彰显幸福教育内涵 帮女儿找回幸福感 让孩子在互动模式中认识自己 培养孩子的界限感有多重要?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的爱为何招致子女的恨?

■ 王女风

有一个女孩,标准学霸,大学毕业前夕患上抑郁症。在接受心理治疗时,她表示“恨父母”。女孩的父母惊呆了:辛辛苦苦把她养大,从未舍得让她吃苦,她竟然恨父母。这是为什么?女孩表示:“我唯一的技能就是考试,而离开了学校,我再也不需要考试了,我唯一的技能没用了。”

人们为何恨自己最亲近的人?

当一个人挫败、憎恨的时候必然要选择一个对象,会追查是谁导致了自己无能,唯一能够追查到的就是父母或其他负责养育的人。

父母是不是完全无辜?当然也不是。因为养育、教育是要让孩子学会生存,而不是增加孩子的挫败感;是让孩子愿意长大,而不是抗拒长大。但是,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更多的父母承担责任,子女只负责好好学习。这种人为地把孩子与现实隔离做法,导致孩子更乐于长久地生活在彼得·潘的世界中——任性、懒散、不负责任、拒绝长大、拒绝承担责任……

家长为何执着于这种教育方式?

第一是补偿心理:自己的父母当年没能够满足自己的一切,如今自己尽全力满足孩子,他们以为这是爱,但这其实是对自己幻觉的执着——既然我的父母没有做到,我就要把这种遗憾弥补在孩子身上。

但问题是,孩子们终有一天会长大,他们会发现其实父母无法满足自己所有的愿望,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比他们的父母优秀、比他们的父母能够给予自己孩子更多的东西,这就会让他们陷入羡慕嫉妒恨当中。

中国有一句话叫“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是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孩子嫌母丑、嫌家贫?多少孩子在憎恨父母?

这些其实不只是孩子的问题,也是父母的问题——当一个人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物质上与人攀比的需求时,他就注定要承担这样的结果。

第二种是控制心理:就是将自己无法实现的野心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本身缺乏界限感,为了让孩子替自己实现梦想,必然会过度付出:小到包办衣食住行,大到想要包办就业、婚姻。

但是,控制型的父母本身也很矛盾:要求孩子听话,但是当孩子形成依赖型人格的时候,又怨恨他没有主见;要求孩子有主见,但是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又怨恨他太倔强。

所以,一些家长经常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爱孩子了,却看不到自己对孩子的爱附加了太多的要求,而且是无法达到、无法满足的要求,于是我们会憎恨、会愤怒、会情绪化,然后我们还要说“我已经很爱我的孩子了,为什么他还怨恨我?”

孩子不是提线木偶,也不是机器人,对于侵入式关心,任何人都会感到被冒犯,想要逃离。这势必导致双方的愤怒。

那么,如何消弭不当的爱带来的恨?

首先,要承认事实。尽管大多数父母会说:“为了孩子,我连命都能豁出去”。但其实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爱孩子,我们只是在爱自己的幻觉。而且在这种幻觉中,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会侵犯孩子成长的空间。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父母要先学会看到自己的局限,不要假装自己是完美的父母。

其次,允许自己不完美。知道自己不完美,就容易允许生活不完美,允许孩子不完美,然后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不会强迫任何人变得完美,给自己和所有人成长的空间。才能用更放松的姿态对待孩子们成长中的试误、挫折、哭泣等原本令人难耐的时刻。

因为真正的爱,一定是宽容的和放松的。身为父母,不仅仅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去爱孩子,不要让你最深的爱,最后变成了孩子最深的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