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蔡双喜
6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从事科学技术史或性别与科学研究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成员,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工作细则》(草案),参会学者还围绕“性别与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与规划”展开研讨。
据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旨在团结广大性别与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开展性别与科学研究相关学术活动,促进性别与科学研究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对科技领域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该专业委员会还将加强开辟国内外性别与科学研究的合作渠道,积极开展国内外性别与科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协调性别与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
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提出,性别视角对于科学史研究很有意义,希望在性别与科学研究专委会的带领下,性别与科学研究有更多更好的新成果出现。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刘兵指出,性别与科学研究未来可以在许多层次上开展,包括科学界基于生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问题的研究,以及基于社会性别的对于科学、技术本身所打上的性别烙印的理论性研究。在科学传播领域中,目前来自性别视角的研究还很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章梅芳认为,性别与科学研究有助于推动科技领域的性别平等,还能促进科学更好的发展;女科学家研究、女科技工作者现状分析、科学技术如何参与对生理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观念和性别关系的界定与建构,以及社会性别反过来如何塑造和影响科技发展等议题均值得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秦佩恒主要关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性别问题,比如科技界女性代表性不足,尤其是新兴技术领域女性相对缺席,会对创新效率和创新方向造成怎样的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小英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和思潮蜂拥出现,思想和知识的撕裂也很严重,尤其需要科学知识的传播来帮助人们辨别真伪;在传播中特别需要关注不同受众的年龄和性别,比如为何上当受骗的大妈比较多,以及为何大妈会成为网络中一个负面的形象,是否含有大众偏见等。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清华大学教授吴彤提出,从性别视角分析和研究科学实践会产生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实验室探究中有无性别视角,实验室仪器的标准化对于女性的塑造有何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