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6月2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身体规约与自我解放:旗袍的前世今生 美国地方政府中有色女性政治参与困境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研究视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5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身体规约与自我解放:旗袍的前世今生

身着旗袍的《良友》杂志封面女郎。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尽展旗袍之美。

编者按

近年来,旗袍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而再度流行。重新注视旗袍,会发现仅仅用服装来定义它显然有些片面。旗袍于中华女子而言,是一种故事的载体和文化的标识。在清末民初的民族独立大潮中,旗袍是妇女追求解放的自我释放,也是政府规约女性的手段,以此来塑造主流语境所期待的女性形象。时至今日,选择旗袍,表达的仍是女子们对自己身体的自信和对他人欣赏的期待。

■ 蒋璟萍

近年来,旗袍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而再度流行。重新注视旗袍,会发现仅仅用服装来定义它显然有些片面。没有哪种女装像旗袍这样,既存在于历史,又活跃于现实;既在文化语境上被无限拔高,又在现实生活的边缘游走;既在过往被视为国服,又在现今成为礼服;既被当作旧时代服饰的代表,又是向世界潮流看齐的名片。旗袍于中华女子而言,实在是一种故事的载体和文化的标识。

从古袍到旗袍:旗袍衍进史

传统的“袍”,可以追溯久远。早在夏商周时代,人们就身着上下连体的夹服,中间夹棉,用以御寒。而在《辞海》中,旗袍被解释为“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下摆不开衩,衣袖八寸至一尺。衣边绣有彩绿,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普遍采用。”这个定义阐释了旗袍与古袍的区别。旗袍之所以成为旗袍,与清朝的“八旗制度”和满族人的服饰习惯,有着天然的联系。

服装素来与民族生产生活习性关系密切。由于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地区,长袍成为满族人的服装首选,又因为狩猎骑射,所以他们的袍子为圆领、箭袖、右大襟、直腰身、下摆开衩,且女袍较男袍更瘦长,大多不加箭袖。满人入关后,其文化遭到汉文化强烈抵制,服装的着装群体也产生独有性。

服装向来也与政治有密切关系。随着政权的稳定,满族人的服装逐渐被上层社会接纳,成为阶级和品位的代表。清代初期将八旗女子与汉族女子的着装严格区别,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袍的制作愈发讲究,款式也有变化,立领、刺绣、镶滚等细节处理愈发精致,至清末,“十八镶滚” 成为贵族妇女追求华丽和生动的极致服装款式。特别是宫廷的旗袍,不仅颜色图案介入了等级差别,穿戴配饰极为讲究,连顺序都不能出错,处处昭示着特权和阶层礼仪。到这时,旗袍已经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服装通常也与阶层的追求有密切关系。随着旗袍与阶层分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逐渐成为上层女性服饰的代表,其功能已从单纯的服饰变成文化的载体,成为社会阶层的表征。正因此,到清朝末年,随着统治阶级掌控社会生活能力的式微,汉人中不乏有模仿满族服饰的现象,这为旗袍之后的改良和流行,奠定了文化基础。

清末民初对传统旗袍的改良与颠覆

晚清时代,西方思想大量传入,各种新思潮风起云涌,服饰也随之日新月异。男装方面,象征统治权威的满族服饰受到摈弃,中山装成为男子正装首选;而女装方面,政府规定的对襟长衫与裙子相结合的礼服和常服,与女学生的“文明新装”“西式裙装”同时出现,不分伯仲。与此同时,旗袍也在悄悄地流行,只是与之相配的大板头、木头底鞋以及各种繁杂的配饰与做工不见了。到了20世纪20 年代,一种新式旗袍闪亮登场,其工艺和造型与清朝的旗袍已经大相径庭。1929 年,民国政府规定蓝色六纽旗袍为妇女礼服。至此,“改良旗袍”确立了其地位并开始大行其道。

此时的旗袍,对传统旗袍进行了彻底颠覆。整体款式已由清朝旗袍的宽大样式变窄变小,设计借鉴欧美风格,呈现曲线,装饰简洁。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打磨后,旗袍款式与面料更加丰富,可长可短、可有领可无领,曲线玲珑、美不胜收,加上西式配饰的点缀,可谓风情万种。

此时的旗袍,由旗人的小众女装变成了“全民”的大众女装,既是礼服,又是常服。旗袍由“风尚之都”上海发轫,借助《良友》等时尚杂志的推波助澜,月份牌、广告牌的推送渲染,知识女性的代言领秀,名媛贵妇的青睐有加,以及当红艺人的明星效应,韵味十足的旗袍引得社会各界女性争相穿着,就连战争都没有挡住其流行的脚步。此时的旗袍,可谓全民皆穿、全民皆赏、全球都识,它所折射出的文化语言迎合了国际国内社会交往对妇女形象的期许,堪称“准国服”。曾经,一袭素雅的旗袍,传统的中国式发髻,这是宋庆龄留给大多数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宋美龄也经常着各式旗袍出镜,知性优雅,落落大方,曾被《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

此时的旗袍,承载的文化意义也非同寻常。一方面,它是妇女追求解放的自我释放。在中国古文化中,女子在大多时代都是“三绺梳头,二截穿衣”,而男子则大多是以长衫着身。所以,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道:五族共和后,全国妇女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清朝,而是蓄意模仿男子,恨不得将女性的劣根性斩尽杀绝。另一方面,它也是政府规约女性的手段。在旗袍流行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看到了政府的力量。它通过政策和舆论对旗袍的走向进行调整,以此来塑造主流语境所期待的女性形象,而妇女也通过自身的选择来实现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这对旗袍款式和材料的发展影响巨大。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旗袍一度销声匿迹,但在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全世界华人聚集地,旗袍依然是人们体现中国元素的首选。许多国内外设计师使用旗袍元素设计服装,用以体现东方风情。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样式宜解放》的评论,指出“服装应该解放些,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在这里,旗袍成为服装“解放”的代名词。2000年,《花样年华》上映,张曼玉在影片中的23套旗袍美轮美奂,引燃女子们的怀旧情结。之后,旗袍不断出现在影视作品之中,出现在大型典礼节庆之中,开始重现其光芒。

中国女性独一无二的中式礼服

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旗袍变成制式礼服,降低了旗袍的品位,但在中国女子心里,它是虽不能及但始终力图企及的念想。

于中国女子而言,旗袍寄托着“独一无二”的女性情结。旗袍美丽精致、高贵典雅,婀娜而不俗,时髦而独立,既有别于其他传统服饰的保守,又有别于现代时装的肆意。旗袍紧扣的衣领,收紧的线条,使女性的美有一种“欲语还休”的意境,选择旗袍,表达的是女子们对身体的自信,和对他人欣赏的期待。

于中国女子而言,旗袍是中式礼服“独一无二”的首选。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服装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身份、阶层和文化的重要表征。虽然旗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太实用,其穿着场合的思维定式与时代背景也有出入,但将其设计成能代表国家形象,又彰显女性魅力的礼服,与国家提出的“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等要求,倒是高度契合。

除了旗袍,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符合这个“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描述的女装。旗袍,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识,又是中国女子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载体,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

(作者为湖南女子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