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副教授、国学教育 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于光君
中华民族母教传统历史悠久,母教文明源远流长。在西周时有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在战国时有三迁的孟母;在晋时有退酢的陶母;在唐时有和丸的柳母;在宋时有画荻的欧母、刺字的岳母等等。在2013年召开的妇女十一大上,对当代女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实现男女平等,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又要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做“孝女、贤妻、良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注重家庭、家风和家教。我们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家庭教育,所以,我们探讨孟母的教育思想这个话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孟母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道德高尚的母亲仪范和女家庭教育家,对于孟子的成长、成才乃至孟子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她的教子事迹中包含着深刻的“母教”原理,有诸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值得挖掘。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能够坚持将对孟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为之而三迁,背后凸显出的是一种坚强的信念张力。
马卡连柯说:“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 这位勤劳而贤明的母亲所施予儿子的正是这种可贵的理智的母爱。孟母对儿子的这种挚爱之情和全面负责的精神,不独表现在幼年的孟子身上,还表现在孟子成人自立之后 “不许去妇”“劝子行义”等方面。
虽为孤儿寡母,孟母非但不悲观失望,而且志存高远。她最关心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她的这种坚定的追求和以身示范,给童年的孟子最深刻也最长久的影响。孟子后来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是受母亲教育的影响。
法国福罗倍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通过对31名考入北大的高考状元进行调查,发现“状元”们除普遍具有积极学习、勤奋刻苦等主观积极因素外,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也是时代对每个家庭、父母提出的责无旁贷的要求。
首先,要做一个学习型的母亲,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育能力;其次,要正确理解履行母职与男女平等的关系;再次,给孩子做好榜样,教孩子学会做人,教孩子学会做事,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最后,要关注和帮助孩子的学业,不向学校和社会转移、转嫁教育责任,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