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5月27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 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妈宝”? 国家意志是传统文化传承之基石 “妈宝”现象是当下中国家庭问题的缩影 昆明市三部门联合开展“法入家门”系列活动 公益集体婚礼 情定低碳环保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妈宝”现象是当下中国家庭问题的缩影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妈宝”现象其实是当下中国家庭问题的一个缩影。“妈宝”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肯放手的母亲与缺席的父亲,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界限感的现实。

从2014年起,“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这样的观点就一直在网上广为流传,一次次地引发探讨。尽管这一论断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它确实真切地戳中了许多人的痛点。

近几年来,《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关于父亲与孩子的综艺节目一度火爆荧屏,原因就在于,父亲带孩子的题材一反“养育子女是母亲的责任”的传统观念,契合了观众呼唤父亲回归家庭的心理诉求,引发了社会对于父子(女)关系的思考与共鸣。

事实上,父亲的角色在许多家庭中“隐形”——“我有一个好爸爸,可我总是见不到他”。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解决问题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使得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

“隐形父亲”造就了只好一个人“包打天下”的“隐形单亲妈妈”,由此引发的“丧偶式育儿”,与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一起,并列为“女性四大婚姻悲剧”。试想,两个人的责任全部扛到了母亲的肩头,再加上职场的重压,想不焦虑也难。

值得玩味的还有“失控的孩子”。细究这“失控”二字背后的情绪色彩,可以发现,父母对于无法掌控孩子这件事是焦虑不安的,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是:孩子必须像卫星一样,精确地按照他们所设定的轨道运行,不允许有丝毫脱轨。

“失控”的反面则是控制。心理专家王梓恒曾在文章《家庭关系痛苦的根源: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中分析指出,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这种缺乏界限感表现在:许多父母自幼便强势包办儿女的一切,代替他们作出考学、恋爱、成婚、生子等人生的重要抉择。正是因为界限感缺失,他们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垂帘听政”,恨不得直接充当儿女们人生的“替身演员”,替代其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母,理由很“充分”:“还不都是为了你好?!”而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多的结果便是子女成了长不大的“妈宝”,职场里当“跳蚤族”,婚姻中变 “甩手族”,社会上成“草莓族”。

欲破解“妈宝”难题,就要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二元化家庭分工:男性应该归位,切实承担起丈夫与父亲的家庭责任;母亲要调整心态,不要包揽养育子女的工作,学会把担子分一半给男性。在对待子女方面,要摆正心态,因为“孩子是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他们是灵魂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作家龙应台《目送》一文中的这段话常常被引用,希望为人父母者不止限于引用与感慨,而是真正读懂其中的深意,学会放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