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龙
紫苏是地道的中国原产植物,古代称为“荏”,《尔雅》中则称为“蔷”。在我国种植和利用的历史有2000年,主要用于药用和食用。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竹简中,就发现了记述紫苏的食用方法。西汉枚乘在其名赋《七发》中有“鲤鱼片缀紫苏”的记载。宋代陈耆卿的《赤城志》记载台州住民煮鱼时加紫苏。
关于紫苏的名称来历,传说最早华佗取名叫“紫舒”,后因谐音称为紫苏。也有“紫”是因其叶片为紫色,而“苏”是指有理气通窍的功效,故名紫苏。
说来奇怪,这种中国原产的香草植物,虽各地都有应用,但似乎从未登过大雅之堂,仅限于某些地区的民间小菜(切碎使用)。即使在现代烹饪技艺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没有得到完全的重视和推广。
紫苏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和韩国却利用较多,尤其日本料理中刺身、寿司和天妇罗等菜品中不可或缺。随日本割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紫苏也被认识和熟悉,甚至成为日本料理的代表食材。殊不知,日本的紫苏绝大多数靠中国进口。
紫苏生吃、熟食各有风味。在日本料理“刺身”中,紫苏不仅起装饰作用,还可降低海产品的毒素。
紫苏特有的清香与肥腴鲜滑的生鱼片是绝配,入口咀嚼过程中同样冲击味觉器官,一种快感或满足感会油然而生。若再酌一杯清酒,真乃人生快事也!
日本人相信紫苏有刺激食欲、解除疲劳、安神镇静作用,对紫苏开发利用较多。把紫苏的紫色为天然着色剂,取汁和面制作紫色面条和腌制酸梅。日本人还把紫苏作原料加工成淡紫色利口酒,有开胃的功能。
韩国人喜欢用尖叶紫苏制作沙拉,与辣椒腌制韩国泡菜,它独特香味还可去除韩式烤肉的油腻感。用紫苏子制作紫苏芝麻盐,为肉类食品的调料。
西方人对这种东方植物还不充分了解,紫苏在西餐中至今尚未被利用。
紫苏的香味来自紫苏醇、薄荷酮,清凉芳香。但不耐热,加热后其芳香会降低,所以,最好在烹调即将完成的一刻加入,可保持其香度和碧绿的色彩。
紫苏的种子常作鸟食。种子有镇咳、平喘、祛痰之功效。种子也可榨油、其含油率高达45%。紫苏油在东亚可作食用油,对治疗冠心病及高血脂有疗效。
我平生第一次尝到紫苏油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物质极其贫乏,粮油全部依靠国家定量供应,平日难见油腥。少年成长阶段经常饥饿。
记得某日,慈祥的祖母在橱柜深处摸索出一小瓶满身灰尘的“古董”,小心翼翼地倒出几滴,一股怪怪的油气,穿入鼻孔,祖母说是苏子油。可能是存放太久,有些“哈喇味”。我掩鼻而去。此后,一直未曾再尝过这记忆中的味道。祖母已作古多年。每当提起紫苏油,便不经意想起这段儿时往事。
北京蔬菜研究中心曾对30余个蔬菜样品进行了防癌促活性检测,结果发现效果最好的是紫苏、薄荷、留兰香、荆芥等唇形花科芳香味浓的种类,而紫苏名列榜首。
(作者系人民大会堂西餐厨师长、中国烹饪大师、世界御厨协会会员,著有《滇香四溢·香草篇》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