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0月12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周刊 乐活 形式上的远方,换不来真正的诗与生活 心宁是个宝 秋日访草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日访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些诗我们都耳熟能详,但什么是蒹葭,什么是荻花,并非人人都知道。草到深秋枯黄,进入秋天,狗尾草渐渐变成淡黄色,毛茸茸的,它们从阳台铁栅栏冲出窗外,在风中自在摇摆,猛一抬头真的感觉在故乡的郊外。台湾散文大师陈冠学在《访草》中写道:“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在田畔路旁蹲下去跟草说话,是我最大的愉快。”

■ 胡杨

9月17日北京马拉松赛,终点在鸟巢。早晨醒来发现天高云淡,立刻决定去奥森公园。

秋意渐浓,阳光正好,一片芦苇荡让我停下了脚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也许我们都曾读过《诗经》里那首诗,也能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但什么是蒹葭,什么是荻花,并非人人都知道。

蒹葭就指芦荻、芦苇。蒹,是没有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九月,一丛丛蒲苇开始抽穗,伸出嫩绿的花序,然后慢慢变黄变白。一大束一大束的荻花,远处看上去白茫茫、毛茸茸一片。尤其是夕阳西下时分,阳光将荻花勾勒出金边儿,与雄浑的落日,就构成了一幅苍茫辽远的秋景图。

踏着木栈道行走,我还看到小时候熟悉的一种植物,我们叫“毛蜡杆”,远看像举着的一根根火腿肠,如今我知道它的学名叫水烛。多好听的名字啊,顾名思义就是水生的“蜡烛”。青绿的叶子中间,一只只绛红色的蜡烛棒,高高举起,有地方叫它“蒲槌”。

这“蜡烛”其实就是水烛的花序,成熟之后会结果,果壳上有白色的毛。蓬松如棉的蒲“棒”,哪怕有一点儿刮碰,就瞬间爆开成了一大团蒲绒,轻轻一吹,便飘在空中,绒絮满天飞舞。小时候我们很多家里的枕头都是装的水烛毛毛,如今水烛以及叶子被人们用来插花和布置居室上。

水烛属于香蒲,我们熟悉的蒲扇、蒲席,都是香蒲的叶子编织的。香蒲做的扇子比较软,扇面和扇柄中间通常有一个窝儿;另一种叶子粗大,比较硬的蒲扇,是蒲葵做的。

《说文解字》对“蒲”的解释是:“薄胡切,水草也。可以作席。从草浦声。”很早的时候开始,“蒲”就是多种水草的共用名,所以菖蒲、香蒲、石菖蒲、蒲苇等等,都可以叫“蒲草”。

离开水岸,最惹人眼的就是狗尾草、狼尾草了,它们葱茏地飘曳在风中。对于出生在新疆的我,水烛很亲切,狗尾草更柔情。记得小时候,小伙伴经常摘一大把狗尾草,手巧的瞬间能编出一只只毛茸茸的小兔子、小狗。时至今日,每每看见路边草丛中顽强生长的狗尾草,都能勾起儿时的回忆,耳边会响起那首熟悉的旋律:“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话说往年我家阳台上开的最旺的是野蛮生长的喇叭花,今年却被狗尾草抢了风头。初夏时节,在锄草与不锄草间犹豫了片刻,还是不忍心拔掉那些狗尾草。

月到中秋最圆,草到深秋枯黄。果然进入秋天,狗尾草渐渐变成淡黄色,毛茸茸的,它们从阳台铁栅栏冲出窗外,在风中自在摇摆,猛一抬头真的感觉在故乡的郊外,尤其是毛毛上带着夕阳或者朝阳镶的金边时,真是流金岁月啊。

狗尾草在淮北平原又叫“毛姑姑”。在《本草纲目》里,狗尾草又叫光明草、阿罗汉草,这样的名字让我顿觉自己没有错爱。

狗尾草和粟(小米)同宗,禾本科。成语“良莠不齐”,“良”是有益的谷物类庄稼,而“莠”就是密被田间与粮食作物争抢肥料的狗尾草了。

最近有篇译文《狗尾草的逆袭》,说近年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狗尾草了,它有希望和拟南芥一样,成为实验室里研究植物基因功能的模式植物,为我们打开通往神奇的植物世界的大门。

台湾散文大师陈冠学有本书叫《访草》,其中写道:“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朋友们都有职业,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我自己便像一株草,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就成了牢狱。此时我活在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的筵席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在田畔路旁蹲下去跟草说话,是我最大的愉快。”

陈冠学隐居田园三十年,自称是“专门种了两畦草来看草的人”,他将自己的观察以日记的形式还写下了《田园秋色》一书。

“我们欠植物多少恩?”看到陈冠学的这句,突然心惊。“植物恩”这一概念,怕是触目惊心了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