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一个家的贝多芬,心中的忧伤,只有他的作品才能诉说一二。理解、懂得贝多芬,一定要听他的室内乐作品。
■ 吴玫
也是在上海大剧院,上一次格万特豪斯推出的是马勒第一交响曲和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却听者寥寥。我买的是三楼的票子,演出快要开始时,被工作人员要求坐到一楼正厅,真是买了一粒芝麻捡到了一个大西瓜。
相比交响乐,要看热闹,室内乐实在不是好的选择,但是,在上海大剧院别克中剧院上演的格万特豪斯四重奏团贝多芬全套弦乐四重奏作品音乐会,却基本满座。
9月21日到9月23日三天,格万特豪斯四重奏团安排的曲目都是一部早期作品、一部中期作品和一部晚期作品。这样的安排让乐迷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忽而巅峰忽而谷底,惊心动魄。作品18号之一之二之三的热情洋溢,到作品58号之二之三、作品95号的优游不迫,再到作品128号135号的132号的英雄迟暮,尤其是9月22日晚的上半场,一下子从作品第18号之二跳跃到贝多芬最后一部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35号,人生急剧地从旭日东升坠跌到暮色四合,不由人不潸然泪下。
作品135号,是贝多芬最后一部弦乐四重奏作品,长度22分钟,是其弦乐四重奏作品中篇幅较小的一部。保留在波恩贝多芬故居里的这部作品的手稿上,“非此不可?非此不可!”的手迹清晰可辨,围绕着作曲家写下这两行字时心境的猜测,也延续至今。
一种说法是,一个轻易能从贝多芬那里获取作品乐谱的朋友,某一次却被贝多芬拒绝了。一个玩笑因此在坊间流传:贝多芬要求朋友付给他一笔音乐会预约费,他就为他写一首卡农。“非此不可吗?”显然是朋友的问话,而“非此不可!”则是贝多芬式谐谑答案。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另一种版本的解说。
老天赋予贝多芬杰出的作曲才华,却拿走了其处理家庭事务的基本能力。他一辈子在爱情这条长路上磕绊了一次又一次,终于一事无成。为自己找一个情投意合的伴侣彻底无望以后,贝多芬将家庭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对侄子卡尔的过度关心上,尤其是在哥哥病故后,这个人居然拿起在作曲上一往无前的劲头固执又偏狭地认为,在没有多少文化的嫂子那里,卡尔一定会被毁于旦夕,于是就跟卡尔的亲妈打起了争夺卡尔抚养权的官司。
殊不知,孩子能感受到你给他的爱有多少,并不以你的社会地位来决定。获得卡尔抚养权的贝多芬,给了卡尔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在蜚声乐坛的叔叔身边,卡尔却没有品尝到片刻快乐,特别是当叔叔像对待写在五线谱上的“小蝌蚪”一样严苛地对待他时,几次逆反不成,卡尔终于崩溃。
作品第135号弦乐四重奏,就是写于卡尔自杀未遂之后不久,所以,面对乐谱上作曲家写下的文字,会出现这样的猜测:“非此不可?”是贝多芬问卡尔:你非要用自杀这种决绝的办法来报答我对你的关心和关怀吗?“非此不可!”则是贝多芬的自问自答:他都自杀了,可见是非那样做无以平息他心里的怨恨。
那么,作品是不是真像我们猜测的那样,充满了贝多芬因为卡尔自杀而产生的悔意呢?
第一乐章,由中提琴启动了开头乐句后,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渐次奏出主题音型,四把弦乐层层叠叠地推进着这个主题音型,让人听出了困兽犹斗的走投无路。
格万特豪斯四重奏组在演奏这部作品时,将第一、第二乐章连贯起来演奏,想必,这两个乐章的气息是贯通的:在第一小提琴呜咽声中,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交替弹拨,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绪,渲染到了令人泫然的边缘,就等第三乐章的慢板了。
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
十张一盒的由格万特豪斯四重奏组录制的贝多芬全套四重奏作品唱片,上海大剧院的卖品部备货充足,且价格不贵,不懂得那位仁兄何以在大剧院要用手机做现场录音。既然录了,你悄悄地,我们已经迷醉在格万特豪斯四重奏组的现场里,根本顾及不到你的小违法,你却偏偏在乐章之间短暂的停顿时间里试听录音效果,结果,惹怒了第一小提琴手。
没法不怒,来自巴赫家乡莱比锡的格万特豪斯四重奏曲,格外爱惜自己的羽毛,也用各种方式提醒我们乐迷,要像他们一样爱惜贝多芬的音乐,所以,每一个乐章结束时,会用各种方式提醒我们,此处不应有掌声;又会在一部作品结束时,用强烈的肢体语言告诉我们,一曲终了。宁愿让握着琴弓的手臂悬在半空中十数秒乃至几分钟,也不愿意被乐迷的好意中断一部作品的气息,那一小节从手机里溜出现场录音,真让人担心会妨碍演奏家处理接踵而来的作品第135号中最美丽的乐章慢板。
果然,格万特豪斯四重奏组用了好几节音符,才让自己回归到作品的意境中。非专业的我们,更是用了好几分钟,才跟上乐队的节奏,尽管如此,满篇都是贝多芬想跟侄子讲和的哀求呀!真让人不敢相信,那是想要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的作品吗?
获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一个家的贝多芬,心中的忧伤,只有他的作品才能诉说一二。至于到了末乐章,小提琴负责问,非此不可?大提琴负责不由分说地回答:非此不可!音型并不复杂,但层层递进以后,有抽丝剥茧直抵灵魂的魅力,真是“却道天凉好个秋”。
理解、懂得贝多芬,一定要听他的室内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