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张鲁豫
一
“大叔你要点啥?”“来点栗子吧,又甜又糯。”在北京天通苑的白坊市场内,陈改停招揽客人的吆喝声比平日里更加卖力、更加殷勤,她要尽快把春节期间停业的“亏空”补回来。
陈改停老家在河北保定唐县川里镇西苇村,自从16岁那年跟女同学一起背着家里人到蔚县的一家服装厂打工后,她就认定了自己是不属于那片黄土地的。她要改变,就像当初盼子心切的父母给自己取名“改停”,期待从她这里改变性别,停下生女孩子的节奏一样,她希望自己、未来的小家和孩子的命运都能因她的离开、停下而改变。但与家乡相似的蔚县、唐山满足不了她那颗驿动的心,而6年的闯荡让她的心更“野”了,她想要到更现代化的城市去看看、去住住。
于是,22岁那年,陈改停来到了北京,大都市的包容、大度与接纳让她很快爱上了首都。两年后,她做出了找对象、结婚,将北京作为闯荡生活终点站的决定。
本着给别人使力气不如给自己使力气的态度,结婚后的陈改停放弃了帮人卖鞋的工作,转而和丈夫学卖栗子。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夫妇俩将原本在清河的摊位挪到了位于全国最大居住区天通苑的白坊市场内。虽然白坊市场自兴建以来一次次调整,陈改停的摊位也被迫一次次“迁徙”,但她家的板栗都能勾回她曾经的顾客。这样的战绩让陈改停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开始大胆规划起自己的人生,首先要有一个干果摊位。
在白坊市场完成最终调整后,陈改停的首个规划终于达成,她的干果摊有60多平方米,被各类干果、小点心撑到爆。点心空间是陈改停去年盘下的,面积的扩大、货品的丰富让她这个经营10年至今仍旧没起名字的摊位牢牢占据着白坊市场干果区的“霸主”之位,至于为什么不起名字,陈改停质朴地认为客人记住的是她的脸、她家的栗子,其他的都是瞎扯。
偌大的白坊市场干果摊大约六七家,所售货品也相差不多,但陈改停有自己的坚持,坚持原味瓜子、原味花生现炒现卖,这在无形中帮陈改停招揽了一些忠实的顾客,当然陈改停最下功夫的还是靠之“起家”的板栗。
京城附近除怀柔板栗外,还有一种著名的板栗——迁西板栗,早在卖炒栗子之初,陈改停夫妇就打过迁西板栗的主意,但无奈那时迁西板栗以出口为主,陈改停夫妇很难分一杯羹,但有心的他们却一直和当地人保持着联系,3年前,迁西板栗终于不再单一出口了,他们第一时间雇车赶去,在“窥探”了数十年之久的老树下收起了梦寐以求的迁西栗子。香甜的板栗牢牢锁住了陈改停的老顾客,又招揽了众多的新客人,于是陈改停的摊位才有了今天的“霸主”之位。
二
陈改停的第二个规划关乎儿子。在陈改停心中,北京是个让她又爱又恨的城市。爱它,是因为这座城市实现了她的梦,让她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恨它,是因为这个城市带给她深深的挫败感,时不时会让她充满无力感,而这些感觉更多地来自将儿子带在身边的种种困境。
自知道怀孕的那一刻起,陈改停就决心自己带孩子,无论多么辛苦。孩子4个月大时,正值陈改停的干果摊被移到两个大棚的“夹缝”间,冬天穿堂风冻得脚麻木,陈改停只能给孩子裹上一件又一件的棉袄,把襁褓中的孩子绑在身后照顾生意。外婆心疼外孙总打电话劝陈改停把孩子送回河北老家,但陈改停丝毫不予考虑。
虽然儿子跟在自己身边受了不少罪,但陈改停觉得值,因为孩子身心健康,和他们夫妻二人非常亲密。但让她遗憾的是,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她没能让儿子上一所正规幼儿园,基础没有打好的儿子上学后非常吃力,只有小学文化的陈改停又完全没有能力辅导孩子,每当丈夫外出寻找货源时,挫败感都会笼罩着她。有时她也会想将孩子送回老家,但这想法稍纵即逝,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过去成为孩子的未来,也不愿放弃母子亲情,何况儿子如今上的学校来之不易。
为了让孩子在北京就学,陈改停夫妇想尽各种办法办齐了五证,报名前晚,两口子分别在两所学校通宵排队。如今,陈改停11岁的儿子在海淀区永泰小学上五年级,与大多数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相比,她的儿子可称得上生活幸福。
每每念及人生中的种种挫折,陈改停会轻描淡写地说:“年轻就是好,什么都不怕。”年轻而不放纵,年轻而深谋,是陈改停夫妇多年闯荡的人生经验。为了保证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陈改停还做了第二手准备,儿子2岁时,夫妇俩贷款在燕郊花50万买了套房,不光是让一家三口有房住,更重要的是购房可以迁户口,一旦儿子无法在北京继续学业,就送他去燕郊,她可以就近照顾。
对在北京的生活,陈改停也曾动摇过。每当回到家乡看到曾经一起长大的姐妹们除了照顾家什么心都不操,她也想过过她们那样的生活;今年回四川过年,发现那里干果摊位稀缺,她也曾想是不是把自己迁徙到四川去。但所有的念头都是想想而已,即使再累再辛苦,每天清晨6点半,陈改停就会像一只铆足了劲的发条,铿锵上阵,为美好的未来一点点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