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1月22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平等思想元素 德国女性政治参与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关切 国际连线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3.7参与评分人数:3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平等思想元素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本文作者认为,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平等思想元素,构建具有当代价值的先进性别文化;而探索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平等思想元素,也是对中国文化虚无主义的一种反驳,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 范红霞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笔者认为,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平等思想元素,构建具有当代价值的先进性别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思想来源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男女平等思想?质疑压倒肯定,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男尊女卑、男主女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糟粕,是造成中国男女不平等的文化根源,中国的男女平等思想、价值观不是从中国本土生发出来的,而是从西方舶来的,缺乏中国文化根基。果真如此吗?

价值观作为一个文化范畴,是在一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具有传承性,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都不能完全割裂与旧的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男女平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中国化的集中体现。作为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不同性质的文化,为什么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扎根中国本土的历史和文化土壤,获得了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支持。中国本土文化何以会认同马克思主义,固然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吸纳性和同化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通性和契合性。

男女平等价值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价值原则,如果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和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存在许多男女不平等的思想,但也同样蕴含着自由、平等、和谐、仁爱、阴阳平衡等思想元素,成为男女平等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来源。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男女平等思想元素

——生而平等思想

如何看待作为个体的人,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与生俱来是平等的。如道家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由“道”产生,“道”对待万物一视同仁,对于不平等现象,会“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在生而平等基础上,道家提出了物无贵贱“万物齐一”思想,“齐一”即平等。儒家奉行的“忠恕之道”强调“尽己曰忠”,“推己及人曰恕”,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际上是强调人性平等,人格、尊严平等。目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联合国确定为最普遍的伦理原则,充分表明“忠恕之道”的普遍现实意义。

——尊阴尚柔思想

“崇阴尚柔”思想在道家思想中表现尤为突出。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柔弱”包含了柔韧的精神,老子赞美水表面柔弱却蕴藏着强大的生命活力,水滴石穿,以柔弱胜刚强。在中国文化中,柔、弱与刚、强分别代表女性和男性特质,因此,对柔、弱、水的推崇和赞美,表达了道家对女性阴柔特质的推崇和女性价值的肯定。

——阴阳平衡、男女和谐思想

在认识男女关系问题上,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平等思想,如阴阳平衡、阴阳和合,和为贵、和而不同,男女智识能力平等、权利平等,等等。阴阳平衡思想是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暗含着朴素的男女平等观。“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都是强调阴阳互补、相互负抱、相互制约,“和”是阴阳平衡的本质特征。道教明确提出男不能独生,女不能独养,歧视、虐待、残杀女性现象都是违反天地法则的:“今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男,故使阴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这些论说无疑是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

“和为贵”的贵和持中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求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和平共处,彼此融洽。儒家强调“和”的同时提出了“和而不同”思想,即不一味求同,首先承认不同,强调尊重个性差异基础上的平等、和谐,这对正确理解男女平等具有重要价值,男女平等、和谐并不是男女都一样,更不是为达到与男性融洽要求女性附和屈从,而是尊重男女差异基础上的平等和谐。

关于女性智力是不是天生比男性差的问题,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上智”和“下愚”的天赋差别,现实中男女智慧、见识所以存在差异,并非性别所致,而是由于妇女被束缚在闺阁之中,丧失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如果让女子像男子那样参政、学习,恐怕男子在女子面前也会望尘莫及。因此,李贽主张摒弃重男轻女的偏见,让妇女和男子享有同样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墨家的“兼爱”思想、法家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儒家的“仁爱”“有教无类”思想都包含着男女平等元素。尤其是儒家的“大同思想”,倡导“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是主张男女一视同仁。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虽然主张平等,但承认事实上的不平等,认为潜在的平等并不一定会转化成事实上的平等,如果不进行培育和扶持,就会失去平等的机会。

——婚姻自由、夫妇齐体思想

在婚姻家庭问题上,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婚姻自由思想,主张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妇女可以自己挑选丈夫,“夫择妇,妇亦择夫”;认为妇女是家庭之主,应当受到尊敬:“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尤其在教育后代上,古人认为妇女的德才学识与相夫教子、持家的质量密切相关,只有德才兼备的女性才能勤俭持家,才能在言传身教中影响丈夫和子女,进而起到提高为官者素质,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古代非常重视夫妻关系,将之视为“人伦之始”,作为社会各种伦理秩序建立的基石。古人推崇的夫妻关系是“妻者,齐也,与夫齐体”,即妻子与丈夫地位对等,而且真正贤惠的妻子不是一味地“从夫之令”,而是时常劝谏丈夫,“夫有诤妻, 则不入于非道”。周礼还提出了“夫妇相下”即相互尊重的夫妻相处准则,认为夫妻之间“恩若父子,洽若昆第,敬若君臣,谊若朋友”“敬且和”,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夫妻。

虽然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平等、男女平等与现代意义上基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的男女平等不尽相同,但从价值观的意义上看,仍是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探索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平等思想元素,也是对中国文化虚无主义的一种反驳,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