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东兴口岸街景。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一带一路采访组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的使臣到达位于北部湾的广西合浦,寻找由海路到达西域的通道,并开始在合浦大浪港建造数百吨的海船,一条伟大的航线从此开启,这便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沿着这条航线,由汉王朝外交使团和应募商贾组成的船队,满载各种丝绸和黄金,从合浦、徐闻等地乘船出海,先后到达了现在的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地,最远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沿途与各国进行商贸交易,购回了大量的明珠、壁琉璃和奇石异物。
在《汉书·地理志》中,可以找到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后世从合浦汉墓中出土的琥珀、玛瑙等诸多舶来品也印证了昔日海上贸易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此后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基本路线,环北部湾地区也由此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圈。
时光翻过两千余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让地处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多个区域交汇点,身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广西北部湾再度迎来了腾飞的机遇。而这一次,在踏浪弄潮者的行列中,多了许多女性的身影。
“还珠之地”追梦人
在《后汉书·循吏传·孟尝》中,曾记录了一则“合浦珠还”的故事,讲的是合浦太守孟尝到任后,励精图治,不到一年,合浦百废俱兴,连原来因过度捕捞而迁往交趾海域的珠贝也全都返还合浦海域。后世便用“合浦珠还”比喻失物复得或人去复还,合浦所在的北海也被称为“还珠之地”。
山东姑娘王洋2008年来到北海时,这座城市刚刚从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轮房地产泡沫中挣脱出来,随处可见大批被海风腐蚀得渍迹斑斑的烂尾楼。
“到处都是烂尾楼,到处都是工地。”王洋回忆,她所工作的北海工业园区则被大片木薯地所包围,只有一路孤零零的公交车通往市区。
当时的北海并没有什么强势产业,本地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谋生。这让王洋一度心生犹豫,要不要继续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梦想。
不过,北海接下来的发展很快让她打消了顾虑,200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此,起落不定的北海迎来重大转机。
“2009年以后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这两年越来越快。”王洋说。
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北海精心打造了北海工业园区、铁山港工业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北海高新区、合浦工业园区等一批新兴产业园区,全力筑巢引凤,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产业。王洋所在的中国电子集团北海产业园还在当地形成了强大的“蝴蝶效应”,吸引了一大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陆续进驻。2015年,北海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34.8亿元,成为北海首个千亿元产业。受到这一发展大势的激励,全球最大的信息管理软件及服务供应商美国甲骨文公司也在北海建立了人才产业基地。如今,“一带一路”的建设更是为北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全新的北部湾信息港项目正在全力建设之中,整个北海电子产业即将迎来转型升级。
“以前,北海要吸引到外地人才确实很难,但将来,相信年轻人在北海可以待得更安心,更容易实现他们的理想。特别是广西本地的大学生,电子信息行业可以帮助他们在本地实现就业。”王洋告诉记者,为了吸引和留住年轻人,她的企业也花了不少心思,园区里公寓住宅,商业配套一应俱全,还配套建设了育儿、健身等设施,为的就是满足年轻员工的需求。此外,企业还和当地高校共建了两所职业学院,专门为电子信息产业定向培养人才。
现在的王洋,已经是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的总经理助理,父母亲也被她接到了北海,算是真正在这片“还珠之地”扎下了根。
“环境好,房价不高,城市也比较包容,工作生活都能很快安排妥当,生活在北海其实挺好的。”
“上岸”的渔家女
清晨的北海渔港一派繁忙景象,马达轰鸣声中,大大小小的船只来回穿梭,卸下刚刚捕捞到的渔获。
30多年前,北海宽利水产董事长岑卫霞也曾经身在这个忙碌的队伍中。
“那时候,家里靠放网捕鱼为生,我每天的任务就是把鱼从网上剥下来,然后再去上学。”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世代生长在海滨的北海人而言,出海捕捞,把大海当做衣食父母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这条延续了千百年的谋生之路,却正在越来越窄。
“现在纯粹靠捕鱼为生的北海人越来越少了。”岑卫霞说。
过去,北海沿岸海鲜资源丰富,不用走多远,一网下去就能装满舱。近些年,各种因素的叠加则让每次出海的渔获量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随着可以选择的谋生手段越来越多,愿意继续干这种既危险又辛苦营生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每逢捕捞旺季,一些船老大们都在为招不到工人发愁,许多人都开始谋划将来怎么转型。
48岁的岑卫霞算是“上岸”较早的一批人,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码头做水产买卖,后又改做水产加工,但由于租的是别人的厂房,难免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客户的订单都完成不了。最终,她萌生了自己建厂的念头。2015年,岑卫霞的公司在合浦建起了一座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的水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当年6月,基地正式投产。
“从作坊变成企业,这些年走得其实很坎坷。这个行业注定很辛苦,不能吃苦是不行的。”岑卫霞说。建厂时的早出晚归,风吹雨淋,她都扛了过来。只有一次,眼看要还贷款了,可产品出口所必须的证件还没办下来,她终于挺不住大哭了一场。
由于注重品质,岑卫霞的产品很快得到了市场认可,连最挑剔的日本客户也给出了很高评价。从今年4月开始出口至今,出口额已经超过1000万美元。
谈到“一带一路”, 岑卫霞充满期待。
“这几年,渔民的转型问题已经很迫切,如果能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让北海的经济升级换代,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岑卫霞说,她的员工基本上来自周边的农村和渔村,女员工占了八成。此外,公司还带动周边的农户近400户,2015年,与公司合作的农户人均增收5200元。
“现在产品出口的通关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以前要花两天时间的现在只要一天。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利好。”岑卫霞刚刚拿下出口美国所需的认证,欧盟的认证正在申请,但已经有了订单。“将来我们会把国内国外市场结合起来。东南亚水产资源丰富,人工成本更低,把加工厂开到海外也是一种选择。这条路也许比较艰苦,但我们敢去挑战。”
打拼在中越边境
地处中越边境的东兴市,与越南北方第二大经济中心芒街市仅一河之隔。不足10米宽的中越两国界河——北仑河在两座城市之间静静流淌,车水马龙的友谊大桥将两国口岸连接起来。口岸的中国一侧,所有的建筑都挂上了中国国旗,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头戴绿色圆帽的越南小贩来回穿梭叫卖,越南商品招牌鳞次栉比,一派边境口岸特有的繁荣景象。
东兴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端,是我国海岸线和陆地边境线的起点,也是广西乃至全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小城历来商贾云集,市场繁荣。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兴已经有“小香港”之美誉。随着中越关系的正常化,东兴于1994年恢复对外开放。2012年又成为我国首批三个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之一,这座仅有15万人口的县级市也得以跻身国家一类口岸的行列。资料显示,东兴与越南等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占整个广西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的 20%,2016年1~10月,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达到570万人次。繁荣的边贸往来让东兴遍地商机,也让两国边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紧邻东兴口岸的万众国际批发市场里人头攒动,27岁的越南边民阿英正在卖力地招徕生意,她的摊位上,摆满了越南芒果干、越南咖啡、椰子糖、榴莲酥等各类小食品。这是一家以销售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特产为主的批发市场,每天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购。
能讲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阿英告诉记者,她的老板是中国人,她自己的家则在河对岸的越南芒街,每天清晨她都会持边民证来东兴上班,到了傍晚再回到越南。在东兴口岸,像她这样的跨国上班族不在少数。
“一个月能挣两千多人民币吧,我只是个打工的,比不上自己做生意的。”阿英说,在东兴开店做生意的越南商人大概有几千人,许多人每天拎着大包小包往返东兴口岸多趟,或把越南商品带到中国,或从东兴购买中国商品转卖到越南,虽然辛苦,但挣得也更多,自己哪天要是攒够了本钱,也会考虑去做点“大生意”。
“现在的政策很好,生意很好做。”正在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里盘点货物的东兴边民李兴梅笑嘻嘻地说道,做副食生意的她,刚刚进了几千元的货物。
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是广西批准设立的25个对越互市区(点)之一,与越南芒街市隔河相望,2009年开始运营以来,已成为中越边民交易的重要场所。2015年1~10月,在这里参与互市贸易的中越边民便达到了62.4万人次。
在边境做互市贸易已经多年的李兴梅告诉记者,从前,两国边民在进行互市交易时,基本上都是在自发形成的市场里进行,越南边民划着小船过来,和中国边民交换土特产。市场地方小,环境也差,做生意不但辛苦,还很不方便。而新建成的这个互市贸易区包括码头、仓储、海产品交易市场等完善的配套设施,让两国边民的交易规范了很多。为方便边民交易,互市贸易区内特别设立了结算中心,中国边民在互市贸易区内购买商品后,拿着小票到结算中心付款,越南店主再委托中方代理人到结算中心进行结算。此外,互市贸易区还实施了边民互市优惠政策,东兴市民每人每天购买进口商品只要不超过8000元,都可以免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除了做生意的,本地人也经常来这里购买日常用品。
“听说东兴将来还会有更好的政策,我肯定会抓住机会。”李兴梅说道,她正在筹划升级自己的生意规模。
按照规划,东兴目前正在抓紧建设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打造中越两国进行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以商贸、电子商务、跨境旅游休闲和加工业等功能为主的跨境经济合作。届时,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这座小城将迎来新的起飞,中越边民们的“生意经”也将越念越顺。
(记者 姚鹏 王长路 高峰 任然)
记者手记
女性在此扬帆
沧海浮天,帆影翩翩,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在茫茫大洋之上筑就了中外贸易的大动脉,在各国人民间牵起了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也在世界航海贸易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那并不是一个属于女性的时代,无论是航海还是贸易,都是男性的天下,女性只能带着担忧与思念,留在家中,待在幕后。
往事越千年,当历史进入到新的世纪,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女性却以截然不同的姿态昂然屹立。
她们是前往海外开拓市场的企业家,她们是立志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艺术家,她们是严谨细致的边检官,她们是怀揣梦想辛勤打拼的商贩……她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推动着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在21世纪翻开崭新的篇章,也让自己的梦想在通往未来的航路上绽放光芒。
“我会更多地结合‘一带一路’题材进行创作,不仅让坭兴陶走向世界,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广西陶瓷艺术大师,东方坭兴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梅信心满满地说。
“ ‘一带一路’战略为女性建功立业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平台。” 钦州市委书记肖莺子如是表示。
乘风破浪会有时。这是她们的世纪,属于女性的风帆,必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