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9月8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成长 《小别离》背后的逻辑毁了多少孩子 入学指南 助新生家长与儿女共同成长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陪伴是必需的,今天的陪伴,是为了孩子的明天能够独立“远航”。

入学指南 助新生家长与儿女共同成长

■ 小尘

据媒体报道,近日成都市一些小学为新生家长们准备了一份“入学指南”,上面涵盖了给小朋友与家长的温馨提示,包括“督促孩子每天坚持听读英语磁带;将识字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准备一个积累本,坚持将阅读中学到的生字、好词、佳句积累在笔记本上(父母可代写);结合课堂学习,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孩子进行5~10分钟的数数、口算、认识图形等练习;提醒孩子带好老师布置的学具……”

仔细阅读“指南”发现,其中涉及的内容大到对学生各学科学习情况的指导,小到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照”,给家长的提醒可谓细致。

对此,新生爸妈们怎么看?如何执行,才能使“指南”发挥更大的作用?

家长:成长与压力并存

家长梁燕看到报道后认定觉得学校还是很负责任的。

新学期,梁燕的儿子浩浩成为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小学的新生。说起儿子上学的事,梁燕颇有兴趣。她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开学后,学校并没有发类似的“指南”,也没召开家长会,但在开学前几天,各个班级就建了微信群,班主任老师把注意事项、学校和班级要求等内容发给家长,内容比较详细。“对我儿子这样比同龄孩子幼稚、自制力差、容易忘事的孩子来说,这些内容对我们家长很有必要,便于我们了解学校,清楚自己该如何配合老师、和老师一起帮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何雨晨的儿子今年也上小学,她表示:“上小学,是儿子的人生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会有一个适应过程,作为家长,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和孩子一起经历,陪伴孩子,见证儿子的成长。具体到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只要是对孩子好的,我都会尽力去做。”

她告诉记者,开学前,学校举办了一次家长讲座,虽然是自愿参加,出席的家长并不少,父母从中可以了解到孩子学校的教育理念。她认为,现在读小学和20世纪90年代自己读小学的时候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细节方面,学校的“指南”就显得很有必要,为家长协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在家校教育上形成合力。

尽管如此,一些家长也感到了压力。北京家长宋先生的儿子今年读小学二年级,他表示,儿子读一年级时,学校虽然没有给家长们发“指南”,没有给孩子留硬性的作业,可是每天给家长布置的任务也不少,特别是各科老师会把每天的学习内容以微信的方式发到家长群里,希望家长督促孩子复习,和孩子一起阅读、听英语磁带、做手工,听孩子讲故事,陪孩子跳绳,以及给孩子准备学具等日常琐事……他认为,这实际上是给家长留作业。“我和妻子平时工作都很忙,孩子一上学,顿时感到增加了不少压力。每天下班陪孩子完成学校的要求,等孩子睡了,再熬夜干自己的事,时间长了很疲惫。”

把握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关键期

纠正一个坏习惯,远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费劲”得多。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一二年级这个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多花些心思。在低年级孩子心目中,老师和家长有着绝对的权威,他们往往无条件服从老师和家长的指导。此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但是,由于年龄小,自我监督、管理意识较差,需要家长花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认真听讲、书写、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和检查作业、自主学习等习惯。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要及时提醒、监督、纠正。

褚钰的女儿今年也上一年级,她说:“学校虽然没印发‘指南’,但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看,‘教育手册’并不是给家长留作业,而是提前为父母把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罗列出来,让爸爸妈妈们能够提前‘预防’,提前‘备课’,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少走弯路。”

褚钰认为,父母在培养训练孩子的行为习惯过程中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孩子明白习惯的具体内容。例如,不要简单地告诉孩子“好好写字”,而是要告诉孩子“按正确笔顺,一笔一画工整地写字”。有些时候,家长还需要配以讲解和示范,把一个大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小的要求,尽量做到具体、明确、简单、容易操作,使孩子有法可循。比如收拾准备学具,可以分解成收拾好铅笔盒、对照课表找出第二天上课用的书本和相关的用具、按大小次序排列依次放入书包内。

为了防止孩子遗忘,家长可以准备一个“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让孩子写好他第二天应该带的东西,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快速的检查自己所要带的物品。孩子有好的行为,家长要及时鼓励,便于孩子在家长的激励下,将好行为持之以恒。

孩子入学之初,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必不可少,但陪伴也要有“度”。有些家长,在孩子一二年级时每天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学习、检查孩子的作业,代劳多于协助,日久天长,部分孩子会因此依赖父母,离开了父母这根“拐杖”就不会走路了。因此,家长要拿捏好“家校共育”和陪伴的尺度,最好多观察,发现有问题后再和孩子沟通,作进一步的调整,动口不动手,提醒多于亲自操作,把动手动脑的机会留给孩子。这样做,一定会比“大包大揽”的效果好。

角色转换也有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粗心,往往不会检查作业。为了培养孩子学会检查,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学习内容,找些相应的题目自己做,让孩子当老师来评判爸爸妈妈的“作业”。这种做法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兴趣,而且在体验当老师的权威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培养起仔细检查作业的能力和习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家长认为,学校发给家长“入学指南”,主要目的是希望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有助于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陪伴是必需的,今天的陪伴,是为了孩子的明天能够独立“远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