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洁
儿子的脾气是越来越大了。
清早送他上学的路上,为一件小事说了他几句。到校门口的时候,他虎着脸,看都没看我一眼,就一声不吭地径直离去了。
像这样冷冰冰的告别在我们母子间是从来没有过的。我突然发现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些许陌生的感觉。他长大了,虽仍是一脸孩气,但他的自我意识日渐凸显,是不是我过去家教那一套行不通了?
以前只需考虑怎样教导他,他照我说的去做,我便肯定他;他若违拗,我就批评他。他曾是一个多么乖顺的孩子,对我言听计从。可现在,他老实认错的次数越来越少,和我争辩、顶嘴、对着干的次数倒是越来越多。
如今,若想要他接纳我的思路,颇要费一番脑筋,最要紧的是表现出对他的理解和认同,以及绝没有同他过不去的意思。接着在友好的气氛中,以一种协商的口吻探讨式地展开对话,需要频繁用到以下句型,如“我觉得……可能会更好一些”“要不咱们试一下”“你不一定要照办,但是我希望……”“如果……那就听你的”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越是充分表现出对他的尊重,他越是听得进我的意见;但倘若他嗅到一丝“独裁”的气味,那就很可能前功尽弃了。不过,我仍会不小心忽视他的想法或脱口而出一些命令式的语言,甚至于对孩子吼叫也是有的,所以才会出现早上那样的局面。
儿子以前常说:“如果妈妈没有亲亲我、抱抱我的话,我都不知道这一天该怎么开始。”然而现在他对我的依赖在逐渐减少。他越来越渴望有更多的朋友,渴望外面广阔的世界,也越来越能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每一个母亲都会经历满足——失落——释怀的过程吧?心理学上说,在亲密程度较高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很自然地要跟父母起冲突,在冲突中产生愤怒情绪,从而拉开和父母的距离——因为“愤怒”是切断心理依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孩子很容易从中体验到自我的存在感。
照这么说来,我和儿子之间的这一场“气”,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需的,简直可以说是“气得其所”啊。不愤怒,不成长。
中午,我去学校给儿子送饭的时候,心情已经平静下来,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看着他快乐地大口吃着饺子,我心底涌起一股喜悦的暖流:“妈妈今天口气不好,你是不是生气了?”
“早都不生了!”
“今天你没有回头说再见,妈妈好难过。”
儿子把头轻轻靠在我的脸颊上,悄声说:“我这几天身体不舒服,脾气也不好,妈妈你原谅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