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王蓓 发自合肥 与预期相比,“单独二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出台后,家庭的再生育意愿似乎并未如想象般轰轰烈烈。
经济因素之外,高龄生育风险大、医疗资源有限、托幼与学前教育短缺等多个因素成为再生育路上的“拦路虎”。5月初,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自“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合肥市多部门联手打出“组合拳”,突破女性想生不敢生的最后一道坎。
保障高龄生育安全
对于年近四十的合肥市经开区居民余国莉来说,“全面两孩”政策的出台,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惊喜”。唯独让她担心的是,高龄产妇的生育风险高,“万一生出不健康的孩子,不是又给大宝添麻烦?”
将近半年的忧虑,终于在最近有了笃定的选择。动力之一,就是该区升级后的“金育工程”项目。
早在“单独二孩”政策落地时,合肥市卫计委就要求全市各区县推出相应服务措施。经开区以“金育工程”首当其冲,并以提供免费的孕前检查、叶酸、钙片、高龄父母的生育健康公益课程以及社区医生上门体检等多项服务赢得了辖区家庭欢迎。“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后,区卫计委一方面扩大民生工程受益人群,将辖区流动适龄人群纳入。同时寻找项目和资金支持,在“金育工程”中加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项目,为辖区内34周岁以上高龄孕妇提供胎儿21/18/13三体综合征疾病的筛查。
“这是一种更有效判断胎儿是否患有染色体病变的检测技术,在高龄孕妇中格外受欢迎,将大大提高出生缺陷的预防率”。区卫计委主任樊传斌告诉记者,今年已争取区财政30万元项目资金,给予每位孕产妇600元检测补贴,同时,项目支持方——安徽省出生缺陷救助基金会给予每人800元补贴。预计今年内完成辖区500位高龄孕产妇检测。
“医联体”建设提高基层助产服务能力
医联体,即以合肥市行政区划为基础,以城区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诊疗服务、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医疗业务的整合管理为纽带组成的医疗机构联合体。
自去年4月合肥市新一轮医改实施后,这种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遍地开花。
5月3日,已经完成办公用房装修升级改造,并与安医二附院建成医联体的合肥市临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医院专家定时坐诊与温馨的服务环境相得益彰,“来这里检查很放心,还免去了大医院排队拥挤的烦恼。”正在候诊的“二胎妈妈”刘燕告诉记者。
此后,合肥市还将在扩大社区医疗机构上“做文章”。合肥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则上2万户居民、5万人口左右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重点加强产、儿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医疗设备配置。”
记者从年初下发的《合肥市城区建立医疗机构联合体工作实施方案》看到,到2016年年底前,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要与一所三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并纳入各级医疗机构工作考核,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公建民营零租金”或补学前教育资源“短板”
整洁的院落,鲜艳的墙面,柔软的地毯,童趣十足的滑梯,这个精致的微型小区就是安徽省首家“公建民营零租金”幼儿园祥园。
“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已经成了摆在大多数普通家庭面前的一道坎。”合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建设和开放解决了这个大难题。政府花钱买服务,将公建园以低租金或零租金的方式交由专业民营办园机构举办,在壮大优化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从中受益。”
如今,祥园幼儿园已跻身合肥市“一类园”,基于普惠性幼儿园扶持政策,还能享受公共财政每年每生700元的补助。因此,周边一些幼儿园一学期收费3000多元,这里只要1330元。
事实上,自2012年8月,合肥市教育局出台《合肥市公建民营普惠性幼儿园举办者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对公建幼儿园实行“管办分离”管理模式,公建幼儿园可以引进民间资本办园以来,这种模式已经在合肥市多个区县实践推广。
“在现在的政策环境下,‘公建民营零租金’对于孩子和民营机构是一种双赢,作为这种模式的创新先发区,我们将继续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