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3月17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镜鉴 周小燕,父爱下放飞的“中国夜莺” 海下五米,爱在飞 教育不是“救火”,而是“点燃” “穷养”了自己就“富养”不了孩子 面对“考试恐惧”,怎样引导?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小燕,父爱下放飞的“中国夜莺”

2016年3月4日凌晨,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奠基人之一、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小燕病逝。这只美丽的中国夜莺,飞过了时代的风云变迁,飞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艺术旅程,落下了人生大幕。她美丽而传奇的人生,犹如一部荡气回肠的交响曲,虽戛然而止,但她留给声乐教育界的丰厚精神财富却仍待开掘与传承。在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把生命的华章奉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

也许你不敢相信,周小燕艺术道路的启蒙者是她的父亲;她的爱国情怀,源自父亲的影响——及至她90多岁高龄,还能为推出中国自己的原创歌剧而努力。她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她对学生的倾情相助,同样受父亲的启迪……

人物档案

周小燕,中国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1917年8月17日出生于武汉,毕业于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作品有《长城谣》《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蚌壳》。几十年来,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声乐人才,包括廖昌永、张建一、魏松、王莹、李秀英等。

童年的玩具

周小燕的父亲周苍柏是我国第一代银行家,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曾任上海银行汉口分行行长,湖北省银行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工业部副部长和全国政协常委。父亲留给周小燕两个印象:一是爱国,二是爱音乐。

父亲虽无音乐天赋却酷爱音乐。刚结婚时,他就让母亲去学钢琴。当母亲怀上周小燕时不想再上,父亲便陪同前往,还去听音乐会,并说是最好的胎教。果然,周小燕和她的弟弟妹妹们个个都有音乐细胞,从事各种声乐艺术工作。

吹拉弹唱都不会的父亲,却舍得给周小燕买乐器。父亲先是买来曼陀铃,先摸索着学会弹一两首简单的曲子,激发小燕的乐趣。待小燕玩曼陀铃玩厌了,父亲又给她买吉他,吉他玩厌了,再买班卓……就这样,乐器成了小燕的玩具。周小燕小时候玩过许多乐器,有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只要学音乐所需,父亲都给买。除了西洋乐器,小燕还学过琵琶,父亲让她跟琵琶名家张舟萍学习。

个性像男孩子的周小燕活泼开朗,喜欢唱歌,父亲非常珍视女儿表现在演唱上的音乐天赋。每晚,父亲宁可推掉各种应酬,陪伴在小燕姐弟身边,听他们吹拉弹唱,充当他们的听众。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亲有意识地让女儿涉猎诸多乐器,尽情展示演唱才艺,兴趣培养中,把“要你学”转化为“我要学”。

失败中扶起信念

1935年,周小燕考进了国内唯一的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钢琴和声乐两门主课。在国立音专就读的日子里,周小燕才体会到学音乐原来是一件艰苦的事。

她忘不了参加声乐演唱会的那次失败。

那天,父亲知道周小燕晚上要汇报演出,就陪她一起早早到了学校。为这次汇报演出,周小燕精心做了准备,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她站在台上,钢琴伴奏响起,平时一直练得很好的高音,当面对台下无数道目光时,却怎么也唱不上去了。下台后的周小燕忍不住伤心地哭了,这时,她发现父亲就站在她身后,父亲温和地说:“孩子,别哭,失败了不要紧,只有在失败中能够站起来的人,最终才会成功!”

父亲的话给了她信心,父亲的鼓励扶起了周小燕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气。

不忘自己的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父亲对周小燕说:“决不能为了学音乐去做日本人的顺民。”小燕被迫中断了在国立音专的学习,回武汉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刚满20岁的周小燕在烽火中含泪首唱《长城谣》,打动了无数志士的心。

之后父亲送周小燕去法国留学,父亲对她说:“中国现在要抗日,等战事结束后,中国需要建设,将来的中国需要真正有学问的人,踏踏实实为国家做点事。”周小燕始终记着父亲送她出国时对她说的话:“不要忘了你是个中国人,学好了,要处处替中国人争光。有没有文凭是次要的,要学到真本事。学成后一定要回来,为国家效劳。”当年,周小燕唱红了“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会,欧美数国的演出邀请合同意向书雪片般飞来时,她毅然选择了回来报效祖国;50多年她呕心沥血,在舞台上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声乐节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专业人才,70岁后又创办周小燕歌剧中心,80岁后办起国际歌剧大师班,90多岁得以如愿推出中国自己的原创歌剧,她演绎的是父亲未尽的“中国梦”。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

父亲的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小燕的一生。当年她在法国留学时,父亲曾写信给她说:“国内有个陶行知,在重庆办了个天才儿童学校,凡是有音乐天赋的难童,他都义务培养。将来你回来了,要向陶行知学习,当一个音乐教师。”

1947年10月,周小燕回到了阔别9年的祖国。为了声援进步学生运动,她在各地筹办音乐会。此时,陶行知在上海创办的育才小学向周小燕发来了邀请,希望她来为孩子们担任声乐教师。周小燕放弃了再次返欧访美的计划,留在育才小学义务教学。两年后,她踏进上海音乐学院的大门,从一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转变成了一名声乐系的教授。

她想起父亲当年为培养祖国的音乐人才,主动资助与他素不相识的夏之秋、黄原尹成为很有名的音乐家。父亲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培养中国没有的。

而今同样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周小燕爱学生如孩子的温馨故事。赤脚考试的“农村娃”廖昌永,被周小燕慧眼识中。因为执着学习歌剧、没有收入的李秀英,被周小燕收留家中两年。周小燕选徒授课,没有“现实”考量,所有学生都是她的孩子,都享受她无私的爱与关怀。她说,“我不是大师,也不是泰斗,只是一个最最普通的老师。我一辈子只会教学生,学生们就等于我的孩子。”

周小燕对学生的要求是“学艺术,先学做人”,这并不是一句空谈。她言传身教,告诉学生要有一颗中国心。她一遍遍告诉学生,要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我相信,你唱不好一首中国歌曲,就不可能唱好任何外国歌曲。作为中国的歌者,要掌握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周小燕的学生们说,老师从不说教,但她站在那里,你走近她身边,就能受到崇高精神和道德力量的影响和感召。而这些,都得益于父亲根植在她心中的至高至善的境界。 (张萌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