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3月17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两会特刊 我们见证 我们记录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见证 我们记录

——中国妇女报记者两会手记

张明芳(左)

王春霞(左)

袁梦佳

部分夜班工作人员

编者按

北京街道旁的玉兰花从花苞初展到渐次绽放,两会也在春意越来越浓中结束了。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既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履职尽责的盛会,也是跑会记者用文字、声音和影像传递两会现场的舞台。

今年参加两会的记者们感触颇深:代表和委员们对重大的敏感的话题不回避,在讨论时敢说,很多不同领域的代表、委员还会针对同一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部长通道”备受关注,不少媒体特别开辟“部长通道”专栏,展现短短几分钟内部长们传递出的精彩猛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十三五”规划蓝图、去产能……

在这场新闻“战斗”中,我们报道事实、传递声音,无论是多次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还是初出茅庐的“小白”记者,他们在采访中都有自己的视角和思考,也收获了属于他们的两会心得——

妇女儿童问题不边缘

□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春霞

因为“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都对有关“全面两孩”政策如何落地,避免女性遭受就业歧视,解决“不敢生”“生得好”“养得起”等问题纷纷建言献策,开出“药方”。

“妇女儿童问题,怎么可以是边缘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要把它提高到一个重要议事日程”,“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来做这样的事情”,“作为女代表,关心妇女问题是应尽的责任”……两会期间,多位女代表非常高兴地接受中国妇女报记者的采访,畅谈对妇女儿童问题的关切,妇女儿童话题得到了更多的应有的重视。

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一些代表因对妇女儿童事业的执着和努力而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比如,我多次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孙晓梅,她是全国人大代表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学专家,关注的话题很多都是和专业相关,她多年呼吁废除嫖宿幼女罪、出台反家庭暴力法,目标坚定,久久为功。

不仅仅是女代表,可喜的是,在保护妇女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更多的男性参与进来。比如,今年两会期间,罗和安代表提交了关于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的议案,曹义孙委员、侯欣一委员也提交了关于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的建议。

妇女儿童问题,需要关心,需要重视,我从代表委员身上看到了这种力量。作为媒体人,更当重任在肩,脚踏实地,推动妇女儿童相关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

两会像战场 自己蛮拼的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周丽婷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职一届是五年,而我跑两会至今也正好是五次。

当同行中越来越多的年轻身影和面孔出现在会场、驻地,我真切地有一种“廉颇老矣”的感觉。尽管这样,我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鼓励自己。

大家都说,上两会就是奔赴战场。要冲锋陷阵,就要拼体力、拼智力还有拼心力。尽管如此,我还是来了。因为两会是我观察政治、社会生态的一扇门、一扇窗。

从2008年的第一次参会,到见识了许多重要的场景,听到了许多好的建议,认识了好多代表委员。在一个个情境中,我感受到,代表、委员的声音距离百姓的心田越来越近了,雷人雷语少了,掷地有声的建议多了。代表委员“客串角色”的感觉没有了,真正参政议政的使命担当强烈了。虚的、空的话语表达少了,对经济发展、民生相关的热点、焦点的问题关注度高了。

传递两会声音,见证代表委员履职,于我也是崇高的使命。报社王师傅的两会采访车似乎成了我的专车,我们不顾疲倦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驻地去采访代表委员,见到了许多个持之以恒,几年来为一个问题建言的朱列玉、贺优琳等代表。他们锲而不舍地推动民生问题解决的精神和力量让我感动。回到房间,我们几个上会的同仁也一直在分享自己的收获,展开思想碰撞、语言交锋,有一种“共同作战”畅快淋漓的感觉。

街道旁的玉兰花从花苞初展到开始渐次绽放,两会也在春意越来越浓中结束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十三五”规划蓝图,美丽的中国梦,这一切都在召唤着代表委员、每个人都以饱满的精神和信心再次出发。

媒体记者,作为社会的见证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毫无疑义,也该做好准备踏上新的征程。

“菜鸟”记者的常态:忙忙忙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张明芳

丁零零……手机闹钟准时响起,起床、穿衣、洗脸、刷牙、梳头,把上网本、录音笔、采访本、中性笔及各种充电器往包里一塞,采访证挂在胸前,跟睡梦中的室友道个别,我就急匆匆地出门了。

这就是两会召开的十几天里,一名两会“菜鸟”记者每天早晨的常态。

“阿姨,华北宾馆怎么走?”“师傅,去北京会议中心!”“大爷,昆泰酒店是这个方向吧?”……虽然提前查好去委员驻地的路线,但是一出地铁口就路痴的我,还是不停地问路。被我“骚扰”的大爷大妈都很热心地指路给我,然后问一句:“你进得去吗?”这时候我总是挺直腰板说:“进得去,我是记者!”这是我两会期间特别骄傲的时刻!

然而菜鸟终归是菜鸟,虽然胸前挂着和别人一样的采访证,但两会采访是记者的“战场”,刚上“战场”的我是比较迷茫的。慢慢地在同事的帮助下,“选题,找人,约采访,提问,记录……”我有模有样地干着,心里充满了好奇、欣喜与忐忑不安。

“委员您好,我是中国妇女报记者,有个问题想采访一下您。”“不好意思打扰您了,占用您五分钟。”委员们都是来自各界的专家、精英,能和他们对话,让我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每天都能接受到很大的信息量,关于我国经济、农业、教育、医疗、文化等等各领域的新鲜资讯,在这里能了解到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不断地穿梭于各个驻地、各个会场,不停地提问,不停地采访,然后将其变成一篇篇文章见诸报端,可能文字还是过于稚嫩,可能理解还不够透彻,但是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就是一个记者真实的样子,你是在记录,在传播。

还记得求职时,一个新闻行业的老前辈跟我解释什么是记者,她说:“我在这个行业工作了二十多年,其实记者的能力真的有限,但是回头想想,现在和20年前相比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作为记录者,作为见证者,这就是一种幸福。”

新媒体发力两会报道

□ 中国妇女报记者 谢威

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两会如约而至。这十几天,套用一句网语,“我去报道两会了,别再找我了。”如果说,两会报道是媒体界的大阅兵,那么今年的高能装备就是新媒体融合报道,各家都在移动端、电脑屏前集中发力,我们也不例外……

为了能让小编们开得走无人飞机,玩得转虚拟现实,读得懂两会报告,抓得住精彩瞬间,中国妇女报新媒体从新年之前就开始策划选题,调适装备,挖掘网民心中的那些痛点、槽点……

新媒体的大拨拥趸是年轻人,面临着太多有关职业发展和生活刚需方面的现实问题,同时他们也对中国“十三五”规划充满期待,为了精准推送,我们在两会之前推出了一系列的调查类、互动类的稿件预热,通过对相关文章的数据分析,二孩、反家暴、供给侧改革、医疗、养老、女性就业、住房、雾霾等关键词使网民的关注点逐渐清晰。因此,我们确定了以“80后”“90后”读者为中心,以民生话题为倚重,以碎片化、可视化为形式,以移动端为主要载体的报道思路。

在电脑端推出的两会专题,用扁平化的设计,加强图片、图表与视频的内容表现力:《三分钟读懂全国政协报告》《三分钟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两年》《展望“十三五”一张图轻松看懂“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数说“十二五”那些年我们一起并肩创造》等一批可视化稿件让读者可以轻松、快速地了解两会之中的那些“大部头”。

在微信端开设的“两会朋友圈”和“两会佳语”两个专栏则更贴近读者。

两会朋友圈是模仿微信群聊的模式,用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以民生方面的小切口事件表现大的政策走向,如“两会朋友圈 今天群聊”“从能生到敢生还有多远”“两会朋友圈 今天群聊 延迟退休来袭 R U ready?”等。

两会佳语的栏目是“90后”记者袁梦佳用网言网语的形式,向“90后”、甚至“95后”的读者介绍年轻人关注的热点,如“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并不‘高大上’,真的全是老百姓身边的那些事儿”,“听不懂供给侧这个名词没关系,知道他能发啥红包就够了”,“为了能在蓝天下一起愉快地玩耍,(地球人都应该)拼了”等。

利用微博的及时发声特性,传递两会上有关女性权益方面的话题,“崔郁:出台政策法规扶持为女性服务的社会组织”“傅莉娟:修法保护夫妻共同债务中的妇女权益”等文章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与转发。

除了为两会服务,中国妇女报还有另外一个“大日子”——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也是我们报道的重点,今年新媒体推出的“women的节日”专题贯穿了整个报道季,美美哒、棒棒哒是网友给我们最亲切的评价。

两会虽已结束,但今年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那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承诺期待落实,那一份份关乎民生的期待还需实现,新闻人将一直关注,而我,将持续报道,别再找我了。

虽有疲惫 更多欣慰

□ 中国妇女报记者 袁鹏

上两会是件很辛苦的事,无论从精神和身体上都是如此。同事把上两会这段时间称为“两会模式”,确实这算一种模式。“两会模式”的工作不同于平常的工作,无论是面对采访对象、采访方式,还有成稿速度等等,都是有别于一般情况的。两会工作模式可以说是“短平快”,在短的时间内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内容、采访主题,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成稿,并且这不是一连两天的工作状态,这要延续半个月的时间。这样的工作模式,简直可以说是一种折磨。特别是到了后期,体能的透支几乎要撑不下去了,但是尽管如此,还得坚持。因为每个同事都是如此,都在坚持着。

不过话又说回来,上两会也是一种最好的磨砺和学习的机会。首先是面对的采访对象,这是全国的两会代表委员,可以说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精英,用什么样的高大上词儿来形容可能都不为过。和这样的群体接触交流,本身对自己而言就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本着这样的心态和这些代表委员们去接触,往往会有很好的收获。这样的经历很多,有时你会为一些代表委员的故事感动,有时你会为代表委员的学识所折服,有时你也可能和某个采访对象产生某种共鸣,这都是很有趣的事。但无论如何,这些体验与经历都是非常有益的。

高负荷的工作确实令人疲惫不堪,但在采访中的收获又能让你有欣慰。这些收获是平常的工作中不可能获得的,而在这样的全国的平台上,这样的经历也是可贵的。这也许就是“两会模式”的魅力。

上好的“鸡血”,来二两

□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蓓

穿上运动鞋,背上双肩包,从业11年的“老记”第三次跑两会。

3个驻地,6个代表团——3月1日,报社的策划会上,正式“圈定”今年两会我的“势力范围”。

经验告诉我,每次上会,开头“第一锤”是否“锤”得响,直接决定全程的心情和信心。

从安徽记者站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自然要先去安徽代表团“刷下存在感”。内线消息获知,安徽团3月2日下午到京。3日上午,往双肩包里塞进电脑、笔记本、手机、电源线……背上近10斤的装备,全副武装,冲冲冲!

有“证”就是这么自信,“刷脸”进门是两会记者的“标配”。帅气的值班警卫对着真人和“证”上的照片一通猛看,放行!再走两步,“咔嚓”一声,“一张大脸”突兀却及时地出现在驻地入口的大屏幕上。咱是真的!畅通无阻!

从上午9点到下午6点,找代表、谈建议、聊感受……“第一锤子”锤得不错,开心。

上会写稿不同于日常采访,没有太多酝酿琢磨的时间,要嘴快、脑快、手快。回到住地,迅速整理采访录音和“鬼画符”一样的采访记录,在脑海中飞速规划稿件主题,打开电脑,边思考边整理思路,边手指翻飞,一行行“码”在WORD文档上。

之后的两会时间里,每天1点睡觉,6点半起床。梳理一天的采访目标和问题,跑驻地,刷脸、进门,围追堵截、举手提问,“抓”住一切可以采访的人和事……“代表驻地”与“我的住地”间穿梭、间或去人民大会堂“仰望星空”的日子过得飞快。采访的间隙偶尔会碰到一起跑会的同事,短暂的相会,相视一笑,调侃一句,“像打了鸡血”,又各奔目标。

可能是生活环境改变水土不服,十几天里一直被“萌芽状态的感冒”侵袭。每天祈祷着“要感冒千万也要等到会后”,睡前再来一杯“板蓝根”。

一天,半夜12点多码完字、发完稿,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张刚冲好的板蓝根的照片,配文“干了这杯再说吧”。朋友评论:“是‘鸡血’吗?”

看完,大笑。回复:是!上好的“鸡血”,来二两!

90后初试“融媒体”报道

□ 中国妇女报记者 袁梦佳

作为第一次上两会的“小白”新人,十几天来我最难忘的是首场新闻发布会那天 ,除了“新闻老兵”王国庆“越是敏感的问题,越要想办法说清楚”的精彩回答,还有各路媒体记者带来的 VR全景摄影器材、谷歌眼镜、“三微一端”直播神器等“十八般兵器”,让我大开眼界。

我们中国妇女报团队,也有独家的“两微一网”融媒体报道方式。作为一名“90后”,我和其他同事一起,每天第一时间把采访的现场新闻或人物故事发给后方的网站同事。

节奏快但不乱,累并快乐着。每天结束白天的采访,晚上除了完成报纸发稿任务,我还要完善微信“两会佳语”的专栏稿,主要是把上会一天的见闻、心得写下来,在第二天的微信端推出。十几天眨眼过去,我最大的感受是不论当场赶稿子发网稿,还是第二天的见报稿,我的工作效率还不够高,缺乏一些有质感有深度的报道。这是我自己需要反思的,也是接下来以后的采访报道中需要努力作出的改进之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