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崔静 杨维汉
风来了,霾散了。持续五日深陷“霾”伏的京津冀居民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不过,关于这次重霾成因的追问不该随着“霾消云散”而终止。
北京局地PM2.5峰值浓度逼近1000微克/立方米,京津冀至关中平原多地PM2.5爆表……重霾来袭,北京“红色预警”为何闲置?如此严重的雾霾,污染源究竟从哪来?多年强力治霾,效果却如此“苍白”,雾霾究竟是天灾,还是有人为因素影响?且听环保专家如何作答。
追问一:北京“红色预警”为何闲置?
11月30日,北京遭遇重“霾伏”的第四天,北京多处出现“爆表”现象,一检测点PM2.5浓度值一度高达945微克/立方米,浓度逼近1952年夺去几千人生命的伦敦烟雾事件。然而,北京市自29日发布今年首次橙色预警后再无响应,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苦等不来。
“红色预警”为何闲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北京市今年3月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对预警等级启动的条件做了改动,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去除了污染程度,只考虑持续时间。按照预案,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72小时)以上才发布“红色预警”,因此,此次重污染过程还没达到“红色预警”条件。
张大伟也坦陈,预警以预测为基础,空气质量预测与现实难免存在出入。“我们最初预测27、28日重污染天气会持续48小时,到29日有所缓解,实际上29日下午PM2.5浓度确实大幅下降,但由于前期PM2.5浓度太高,污染物消减的效果不好,导致29至30日再次出现重度污染。”
张大伟表示,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已改版3次,经过这次空气重污染过程,有可能未来会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将污染程度、持续时间等一并考虑进来。
追问二:如此严重的雾霾,污染源从哪来?
如此大范围的重污染,成因是什么?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是此次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2015年为有历史统计以来的最强厄尔尼诺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进入11月以来,华北地区遭遇多次强降雪天气,降雪消融导致地面湿度接近饱和,温度降低,而中层大气同期存在显著回暖情况,导致华北地区大范围处于高湿度、低风速、强逆温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污染持续积累,造成本次大范围的严重区域性污染。
此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认为,燃煤、机动车等仍是主要的污染源排放因素。进入采暖期后,燃煤污染排放明显增加,特别是前期的降雪降温过程,导致区域燃煤采暖消耗量大幅增加。
同时,静稳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道路拥堵加剧,燃油效率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也显著增加。持续的高湿静稳气象条件,利于气态污染物向颗粒物转化以及颗粒物吸湿增长,这些都加重了PM2.5的浓度水平。
追问三:是天灾,还是人祸?
北京市财政局2014年公布,计划5年统筹落实资金近500亿元,专项用于防治大气污染。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治霾投入的人力、财力不可谓不大,为何雾霾依然“来势汹汹”?
此次重霾发生后,环保部派出10个督察组对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重点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和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督察。“从督察的情况来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此次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响应是比较及时的。尽管如此,督察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很多问题。”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主任刘长根表示。
按照北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橙色预警下应有2100多家企业停产限产。然而从督察结果看,部分企业应急减排方案未落实,一些工地、砂石企业没有落实停工停产要求,施工和道路扬尘问题依然存在。
天津、河北等地也存在建筑工地、管网、道路施工土石方作业不停工,水泥搅拌站未停产等问题,渣土车、重型货车道路遗撒现象时有发生。除此之外,一些区县劣质煤散烧污染也是此次督察发现的问题之一。
“只有将预定措施执行到位,应急预案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健康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张金良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活源的管控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