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2月3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综合 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拒绝毒品 逾8成受访者称隔代教育现象普遍 让网校助力家庭教育 “女生课堂”开讲啦 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的盲区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网校助力家庭教育

在当今国家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如何建好、用好网上家长学校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领域更好地实现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引领跨越,更多地受惠于民,是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中不能不认真思考、不可不努力践行的一件大事。

■ 关颖

当今社会,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我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近年来,网上家长学校应运而生,成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创新的载体,让广大家长从中受益多多。

10年前,我与国内第一所网上家长学校——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结缘,受聘为网校专家。那时,就被它丰富的内容所吸引。日前,再访苏州网校又让我眼前一亮: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该市教育局为网校选了新址,在上千平方米的古色古香的建筑里,家长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家长阅览室……一应俱全,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在这里完美体现。如今,各地官方的、民间的各类机构建立的网上家长学校遍及网络,在我心目中,苏州网校依然是最好的!

纵观全国和省市级网上家长学校的发展,并非都尽如人意。我看到,有的自说自话,缺少社会资源的整合;有的并未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互动功能,成了传统媒介的翻版;有的网校专家只是摆设,没有发挥其作用的空间;有的内容并无科学理念引领,偏离主流方向甚至构成对家长的误导……

在我看来,苏州网上家长学校无疑是一种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概括而言,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多方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网校平台由苏州市教育局和市妇联与相关企业携手搭建,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参与其中相互支撑。也正是如此,通过网校这个窗口让我感到苏州市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学校“没有围墙”,家庭教育不是私事,有各方的社会支持,政府、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企业积极投入教育。网校的繁荣展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运用,以及苏州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是内容丰富、多媒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和家长自我教育。网校最大优势就是一改过去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是“我讲、你听”的授课模式。在内容上,涉及与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就形式而言:不仅文字、视频、咨询,还有纸媒配合,创设了手机“掌上家长学校”……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实现了各类媒介的融合、资源共享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目前网校平均日访问量达3万人次左右,访客分布全国各地和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互动性强,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独特优势。苏州网校的“林老师热线”、“林老师面对面”为无数家长提出的家教难题提供了帮助;利用网络平台广大家长和孩子参与各种专题讨论、网校论坛,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探讨教育问题,这是实体学校很难做到的。比如2015年网校组织母亲节主题教育活动“我为妈妈点个赞”,学生和家长发的信息有12万多条,有关爱、有反思、有情感互动,激发了对母亲的热爱和关切之情。网校搭建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亲子间面对面交流的不足。

四是规范化、正规化管理,为网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苏州网校设管理团队专人管理,管理制度规范化、正规化,这是网校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与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的近距离接触,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网校是家庭教育领域最广谱、最贴心的公共服务平台,其资源整合的巨大威力是其他任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所不可比拟的。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网上家长学校反映了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广大家长的受益程度。

在当今国家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如何建好、用好网上家长学校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领域更好地实现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引领跨越,更多地受惠于民,是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中不能不认真思考、不可不努力践行的一件大事。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