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丽婷 文/摄
每逢节假日,“粮画小镇”里游人如织。来自各地的游客悠闲地徜徉在干净整洁的小村里,从南到北,欣赏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在其中咂摸着乡村的记忆,感悟乡愁的诗意与美丽。
“粮画小镇”是河北省馆陶县的寿东村。这里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穷村,没有产业基础、没有资源优势。但在两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华丽转身,出落成一个“无处不精致、无处不精细、无处不文化”的特色小镇,2014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河北省美丽乡村”“河北省文明村”。
寿东村的华丽转身得益于在新农村建设中注入了文化创意,以及农民粮画产业的兴起。
激活古老技艺,村民在家能赚钱
粮食画是古老的中华绝技,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馆陶粮食画兴起于清朝末年。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利用粮食原色,吸取国画、浮雕、装饰等传统工艺的精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他附料粘贴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图画,是原生态和纯绿色的艺术品。
重新激活这门古老技艺的就是本土的年轻人张海增。他自幼爱画,后来到外读书求学研习美术。2008年在家乡创办“粮画”企业。原本企业设在县城,营运情况并不理想。去年,在县政府的规划引领下,张海增把企业搬到了寿东村。
一走进寿东村,就能看见用玉米、豆子等原料做成的厂标“海增粮艺”,醒目而有趣。公司在村里建设了粮食画生产基地,建有粮食画展厅、加工车间、粮画体验厅、五谷餐厅等一条龙生产、包装、体验设施,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由农户制作粮食画,公司统一包装出售。“我自己种植原材料,现在利用的有35种,什么五谷杂粮、菜籽、草籽等等,都可入画。”
展示厅里游客络绎不绝,人们仔细端详着一幅幅装帧精致的粮画,不时发出一声声“神奇”的感叹。
在制作车间,10多个30岁左右的女性在描摹图形、粘贴材料。韩艳艳是寿东村的妇女,她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来这里上班,啥也不耽误,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据介绍,做一幅最简单的粮食画也得四五天。曾经有一幅最长画4个人做了8个月,卖了6万美金。
张海增向记者介绍说,妇女们学习粮食作画一般需要培训3个月。这几年他陆陆续续培训的周边村妇女达到二三百人。目前,有在自己企业做工的,也有几十个在家里做工的。一年能为她们带来收入两万七八。今年张海增的产品销路进入一个发展的好阶段,产品在全国一线城市铺陈十七八家,电商也进驻公司。国庆节期间一天进账8万多元。
今年国庆节期间,张海增新增了粮画体验厅。每天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亲自动手,体验作画的乐趣和成就感。小鸟、美人鱼、小狐狸……制作完成后,孩子们高兴地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我们值班的三个人都忙不过来。每天两三千游客,上百套制作。”一位工作人员说。
无处不文化,乡村面貌大变样
就地取材,小小的五谷杂粮变成了艺术品。粮画以巧妙的构图、精心的调配,使粒粒饱满的种子“作”出一幅幅美丽精致的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古朴典雅、庄重大方,以另一种方式彰显了粮食种子的生命力。因此,粮画也被称作“种在画板上的粮食,挂在厅堂里的黄金”。现在村里也发展农户开展粮画创作,提供原材料,提供销售,以此带动农家乐,成为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目前,村里有20多家开办“粮画体验小屋”。
师献巧的农家院就是“一号粮画体验小屋”,游客在这里可体验到粮画制作过程的乐趣。“这两天人太多了,嗓子都哑了。这两天每天能买几十套,一套30元。还有自己平时创作的篇幅大一些的,要上百元一套。”师献巧说,“做粮食画,能赚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很喜欢这门艺术,每完成一幅画后我都很有成就感。”
师献巧今年31岁,是村里第一个学会做粮食画的。现在她利用农闲时节,在家里做粮食画,每年增加收入1.5万左右,加上她丈夫在外打工,除了农业收入,每年净增6万元。
“粮画小镇”使寿东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村里正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大旅游”。如今,寿东村农家客栈发展到5家,农家乐已发展到8家。“粮画小镇”改变着寿东村,村里的环境在变,农户的收入在变,这方土地上的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精神气质也在变。
如今的寿东村,淡淡的艺术情调跳跃在街巷的每一个角落。村中主街道平整干净,街道两旁绿化带错落有致,间隔摆放的石碾、石磨、古井,以及修旧如旧的民居成为特有的“乡村雕塑”。栩栩如生的粮画胡同,地道韵味的农家院,和只有大城市才有的典雅精致的咖啡屋,前卫时尚的电影院也落户这里。可谓是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乡村风情与城市品质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