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0月2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性别平等的精神传承与实践推进 全球化下的女性经济权利与女性发展 北京+20:新征程再出发 麦肯锡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性别不平等状况属于中间水平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建议:性别配额制应在英国公私部门强制实行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6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性别平等的精神传承与实践推进

——“纪念北京世妇会20周年 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论坛”综述

■ 本报记者 南储鑫

2015年10月13日~14日,由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的“纪念北京世妇会20周年 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者就“性别平等的保障机制”“妇女健康与教育”等7个专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和跨专题研讨。

完善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

在“性别平等的保障机制”专题研讨中,与会者认为,我国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有: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的权威与协调不足,立法和决策中社会性别视角的影响有限,性别平等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先次序尚未确立,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策略与方法有待加强。

对此,与会者建议,要建立对决策者进行社会性别培训的长效机制,强化政府责任,增强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发展完善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工具与方法。与会者还对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社会性别预算等制度设计和行动实践做了介绍,并就妇女组织在性别平等保障机制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促进健康与教育领域中的性别平等

在“妇女健康与教育”专题研讨中,与会者梳理了北京世妇会20年来中国政府在促进妇女健康方面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并通过社会性别和生命周期等多视角研究,得出“妇女健康是中国发展进步最快的领域之一”的基本结论,提出要增强健康公平性、均等性、服务可及性。

就妇女与教育而言,与会者提出,女性在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的参与程度整体上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高中生获得高等学校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逐步缩小。同时,高校女教师获得高级职称的比例并没有随着总体数量增加而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女童的性教育,与会者认为,性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场所;其次要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性教育课程教材;最后要加强性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针对如何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养等问题,与会者建议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科普工作的力度,制定并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等。

促进妇女与经济同步发展

在“妇女与经济专题”研讨中,与会者的主要观点有:女大学生就业质量低于男大学生,但是就业质量的自评却高于男生;劳动力市场化加剧经济参与的性别差异,但是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及政府的积极干预可以缩小经济参与的性别差距;北京世妇会以来,女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女性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贫困程度的性别差距也逐年缩小。但仍有一些扶贫政策和精准扶贫举措缺乏社会性别意识,要把对妇女的扶贫开发纳入“十三五”规划中;以人为本的生育保障理念更加深化,生育保障的范围扩大、标准提高,但还需要建立全民生育保障制度,加大国家投入,形成政府、用人单位、家庭共担责任的保障格局。

全面推进妇女参与决策管理

在“妇女与决策管理”专题研讨中,与会者对中国妇女参与决策管理的成绩与挑战进行了介绍,从国际范围来看,尽管在经济领域,中国女性参与管理决策的势头呈上升趋势,但在政治领域上升趋势则过于平缓;从国内来看,虽然农村妇女参与村庄管理取得很大进展,但妇女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互联网本身的特质固然为女性提供了参政的自由度和机会,但同样也对女性参政议政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等。

与会者建议,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行政体制改革中,从构建平等参与权力的机会结构和提升女性决策能力两方面入手,对选拔使用女干部给予更多的制度保障;在网络参政议政常态化的背景下,政府应当积极作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消除数字鸿沟,使弱势群体具备获取互联网的机会和使用技能。

增强法律的社会性别敏感

在“妇女人权与法治保障”专题研讨中,与会者对妇女权益保障这一命题进行梳理分析后认为,目前性别平等立法逐步体系化、不断完善,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以男性为标准,诸如“歧视”“性骚扰”等概念的定义缺失或模糊,对消歧公约所强调的“暂行特别措施”运用还不足够等。对此,与会者建议要加强性别平等专门性立法、清晰界定“歧视”“性骚扰”等概念、加强法律实施机制建设。

会议还就针对妇女的暴力进行了重点讨论,一方面,反对性骚扰已明确写进妇女权益保障法,成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之一,表明了立法的进展,但是也要看到反对性骚扰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受传统陋习、文化偏见、申诉机制不健全等影响,取证难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与会者建议,在法制建设之外,社会文化建设也要跟进,要进一步建立反对性骚扰的社会支持网络。

营造良好的女性发展环境

在“妇女与环境”专题研讨中,与会者的研究认为,近20年来,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政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普遍缺乏社会性别视角,对妇女参与环境管理和决策的认识和支持不足;在舆论环境方面,调查表明媒介从业者自身缺乏性别敏感,对性别新闻的报道主要依赖其话题性,传统性别观念对部分媒体从业者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并影响着其对性别新闻的制作理念和传播实践。

与会者建议,要加强妇女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建立分性别的数据收集和资料传播机制,将性别平等的视角和观点纳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主流媒体应坚持男女平等的价值标准,在传播男女平等价值观方面切实肩负起引导、监督和示范带动的职责,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注社会变迁中的婚姻家庭问题

在“妇女发展与婚姻家庭”专题研讨中,与会者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研讨。一是通过对“知识女性同类婚配模式”“农民工临时夫妻模式”“藏区一妻多夫婚姻模式”进行分析,强调了社会变迁中的婚姻家庭模式呈现多元化,开放、平等的婚姻观日益受到重视。

二是国家政策影响下的婚姻家庭。与会者认为,婚姻家庭是社会发展基本内核和形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婚姻家庭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婚姻和家庭价值不仅需要个体自身维护、珍惜,更需要法制、政策的倡导和鼓励。

三是中国式婚姻家庭调解机制与家庭建设路径。与会者呼吁,要进一步明确婚姻家庭价值导向,逐步消除政策内部、观念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形成社会认同的多元价值导向;认真反思传统婚姻家庭调解机制中的有效成分,加强婚姻家庭研究与当代社会治理的同步共振。

此外,论坛还进行了“回顾世妇会 分享新信息 提出行动建议”跨专题研讨,与会者从地位机制、思想意识、工作方式、学科建设等方面,为今后中国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提出建议。并强调妇女/性别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对更多现实和理论问题及时做出回应,发出更有影响力的声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