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只会让孩子产生内心的畏惧,却很难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多次挨打,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产生无价值感,这样的孩子将来要么变成唯唯诺诺的“胆小鬼”,要么会成为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小霸王”。
■ 孙云晓
8月11日,江苏省常熟市发生一起悲剧,一名4岁小男孩淘淘(化名)因为不太听话,遭到父亲长达10多分钟的毒打,最终导致其被打身亡。
原来淘淘的父母去年离婚,父亲郑某带着他跟现任女友姚某一起生活。在郑某看来,儿子不听自己的话,是因为淘淘长期跟奶奶生活,对于自己的女友姚某很是抵触,所以脾气暴躁的郑某经常对儿子实施家暴。
事发当天下午,姚某又一次向郑某“告状”,说淘淘不听话,要喝卫生间马桶里的水,这一次彻底惹恼了郑某。下班之后,他就抽出皮带朝淘淘的后背猛抽,儿子的躲闪求饶,反而激怒了父亲,他把儿子用绳子绑在沙袋上,暴打了10分钟才罢手。过了不久淘淘就不省人事了,郑某急忙把儿子送到医院,但为时已晚,淘淘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身亡。医生随后报警,郑某被警方刑事拘留。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淘淘被殴打致死有着多重原因。一方面夫妻关系的破裂给这个悲剧埋下了危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父母可能对孩子更缺乏耐心和理性,往往会带着情绪来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孩子一直跟着奶奶生活,缺乏对父母的亲情依恋和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父亲的女友更有着抗拒的心理,所以他对父亲和其女友的不顺从甚至反抗是一种必然。还有,郑某愚昧的教育方式,妄图通过实施暴力来让孩子屈服,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父母的权威需要建立在孩子的认同和信任的基础上,否则即使他们暂时屈服于父母的打骂,内心也会充满抱怨或叛逆,这也是为什么淘淘总是在父亲背后顶撞姚某的原因。但男孩的叛逆换来了父亲更严厉的暴打,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如何解决此类家庭教育中的矛盾?
一方面,父母要明白良好的夫妻关系可以给孩子一个安全温暖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和睦的生活会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培养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孩子才更自信大方,有着更健康的心理。
国外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与来自双亲家庭的孩子相比,来自离婚家庭的孩子有严重社会、情感和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为25%,比双亲家庭高了15%。当然,如果夫妻感情破裂,也不要勉强维系一个破败不堪的婚姻,因为一个争吵不断,硝烟四起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更大。只是说为了孩子,离婚也要文明,要尽可能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另一方面,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有效教育孩子的前提。很多父母把孩子在小的时候推给老人养,等孩子长大了再接到身边,这时再想让孩子听话乖巧是很难的。因为孩子对父母缺乏亲情的依恋和感情基础,很难建立有效的沟通,对父母也很难产生认同。当父母发现无论如何也挽不回孩子的叛逆之心时,往往又陷入施暴和强压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亲子关系完全崩溃。所以,父母要明白,小时候对孩子的辛苦付出,是为了将来他们更顺利成长,否则孩子小时候教育的不足,将来要付出百倍的辛苦。
当然,父母还需要明白,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暴力责打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些孩子虽然害怕挨打却又屡教不改,就是因为暴力只会让孩子产生内心的畏惧,却很难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多次的挨打,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产生无价值感,这样的孩子将来要么变成唯唯诺诺的“胆小鬼”,要么会成为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小霸王”。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