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0月15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教周刊 成长 该不该为“家长群”纠结? 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 幼儿负担超重仅两成家长坚持“零起点” 幼儿教学离不开荧屏家长担忧影响宝贝视力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家长群在给家长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一些爸妈陷入纠结之中……

该不该为“家长群”纠结?

■ 本报记者 张学珍

随着手机社交平台迅速普及,微信在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的沟通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不仅很多班级都建立了用于家校沟通的微信群,老师发通知、留作业在微信中“一键完成”,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孩子的在校情况;而且,家长之间互通信息、分享别人的教子经验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了,部分家长也从彼此陌生发展到成了好朋友。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家长群”在给家长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一些爸妈陷入纠结之中……

怠慢不起的“家长微信群”

说起微信“家长群”,不少人用“方便、热闹”几个字来形容。宋女士的女儿读三年级,“入群”已有两年多了。她发现群里讨论的内容很广泛,好处在于你不必亲自到场,就能了解孩子在校的一手信息,对老师的要求一目了然;你如果有问题,还可以直接与老师或其他家长沟通、交流,特别之方便。就连每天学校是几点放的学,都有守在校门口接孩子的爸妈现场播报。

群内很热闹,更新也很快,每天都有的“海量”信息,不少家长表示,自己的生活常态就是一边上班,一边“上学”,除了早晚,在工作间隙,会时不时地认真一一读过,有时还要想想如何回复。老实说,每天花在看“群”上消息的时间实在太多。但是,真正含金量高的、有用的信息却不多;然而,如果自己不看,又怕遗漏了什么重要内容,心情真的是很纠结。

纠结,现已成为不少家长对“群”共同的感受。

宋女士告诉记者:“比老师建的班级家长群更热闹的是一些家长自发建起的小范围的‘群’。在这里,家长说话更随意,从考试、作业、公开课、学校通知、特长培养、结伴交往、亲子沟通,到孩子的一日三餐吃什么、几点钟睡觉、几点钟起床,团购文具、教辅书、食品,展览信息、游玩信息,组团结伴出游等等应有尽有。可以说,凡是家长能想到的问题,都会拿到‘群’里。”

尽管如此,宋女士仍然表示家长群还是利大于弊。“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他们上学起,家长们便通过微信群,先后组织了十多次小范围的看电影、逛公园、参观博物馆、生日派对、假期外出旅游,孩子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也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了谦让和宽容,懂得了如何与同伴相处。” 宋女士说。

张琴有五个微信群:有学校班主任建的、家长建的,还有课外班的三个。张琴说,自己每天工作很忙,通常是早中晚三个时段集中“消化”群里的信息。关注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不掉队,也是为了儿子不被同学落下,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她会处于“潜水”状态,只是偶然对涉及自己孩子的内容发言。即便如此,她也有力不从心之感:“无论如何也得坚持啊,微信群就是一个小社会,为了孩子,不能与‘小社会’脱节。”

廖先生是少有的退群家长之一。他坦承自己平时真的没时间刷屏,只能在晚上临睡前看微信,而在一个近百人的群里,老师发出的通知很快就被淹没了,自己要想看到就得把一天的信息从头到尾“扫描”一遍,太耽误时间。所以直接跟老师说明情况退了群,请老师有事直接打电话或私信给他。

为了孩子 把老师的话当圣旨

微信群里,老师的话总能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四年级学生家长孔女士告诉记者,开学不久,孩子的班主任在微信群里发了一个通知,要在班里建立一个读书角,目的是扩大孩子的阅读量,培养孩子阅读和关心时事的习惯,希望家长们能给予配合,为孩子准备一些报纸、杂志、书籍充实图书角。

孔女士介绍,老师的通知发出不到一个小时,家长们的跟帖已达到了200多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为老师的做法点赞:“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您想得真周到!”“谢谢老师”。接着是积极表态,表示自己会为孩子准备哪些书、什么杂志和报纸,非常具体,甚至有的家长还自告奋勇要提供书架和报夹……

孔女士说,其实每次老师发通知,家长们的跟帖都会像潮水一样涌来。自己本来不喜欢说奉承话,但又不想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说得最多的就是“谢谢”。有时赶上自己上班或有事没及时看微信,也没及时表态——特别是老师需要家长为班里做点什么的时候,自己本来可以做,却因为错过第一时间被其他家长抢了先的,就有些担心,怕自己的表现在老师面前失分,因而影响到孩子。

其实,很多父母都体验过孔女士的焦虑心情。家长孙女士说:“在微信群里,几乎没有哪个家长能做到不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当回事儿,因为谁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都一目了然。为了孩子,有几个家长敢懈怠呢?以前都说‘学生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现在‘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又多了家长。”

“家长群”良性循环 离不开规则和禁忌

“家长群”在便利交流的同时,也使一些家长感觉增添了烦恼。其中之一就是晒孩子。

沙女士的儿子在北京市海淀区一所示范校读高一,她发现家长在群中的地位以及话语权与孩子在班级的名次息息相关,成绩好的孩子被其他家长在群里反复夸奖、点赞,“家长群”成了炫耀和晒分的平台,一连串的信息和跟帖无疑不在强化“好学生”及“好学生家长”的概念,这样的感觉有如“天天在开家长会”,仿佛有人随时提醒你: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普通学生家长因此在群里显得有点“灰溜溜”,心理感觉很不舒服,还容易滋生攀比心理。因此,沙女士在群里只看通知,不发言,“我只把它当做一个了解信息的窗口。”

作为一个自发形成、缺乏管理和引导的“组织”,很多家长群在发展过程中“变了味儿”,除了“晒” 孩子的分数、攀比,还有的就是想说什么说什么、小道消息满天飞。

不可否认,“家长群”建立的初衷为的是交流教育信息、助力教学信息公开透明,减少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加强家校互信度。然而,“家长群”的发展与演变也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所呈现出的各种弊端。

有专家在媒体上发布观点指出,在“泛传媒”时代,自由但不能放任,应该是在公开平台发声的基本准则,在“家校群”里,它同样适用。要实现广大家长和教师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里自由而有限度的发言,既离不开参与者自身意识和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有关平台治理和有效发言规则的制定。

据了解,有的“家长群”,在创建之初就拟定了“公约”,明确其运行规则和禁忌,确保了成员发言时的尺度和方式,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