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不改革,学校美育就会是一句空话。每所学校都有升学率、及格率的要求,老师、学生、家长无不盯着分数和排名,除非让美育与高考挂钩,否则实行起来也很难。然而,美育一旦应试化,又很可能派生出新的问题——美育走向功利化,与设立的初衷相悖!
■ 本报记者 陈若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
专家:美育丰富孩子精神生活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美育,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们会唱歌、跳舞,能演戏、画画,技能的训练只是一个方面。说到底,美育是审美教育,是对学生的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它也关乎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品格养成。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刚认为,美育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受教育者对艺术的鉴赏力。我们要了解一部艺术作品完整的韵味,必须要有整体感受和鉴赏的能力,这也是艺术美育在传授艺术知识,引导艺术鉴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对于受教育者所能够起到的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与浸润。
表面看来,美育课程或许不及数理化等学科实用,但经过日积月累的熏陶,美育课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一点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力量,这恰恰是很多实用学科望尘莫及的。
美育虽然重要,然而在升学考试中,却显得并不那么重要——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并不是大多数学生中、高考的核心科目。
家长:希望美育课程被列为选修课
应该说,时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大都很重视孩子的美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不惜重金、花费大量的精力让孩子接受声乐、舞蹈、乐器、书法、美术等各类艺术培训,使孩子从小学习感受艺术之美、发现生活中的美,陶冶心性。
据了解,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阶段,家长相对比较支持孩子花较多的时间在艺术学习和美育培养上。身为初中生家长和大学教师,童先生很赞成加强学校美育教育,他认为,经过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熏陶的孩子素养更高,而从美育课程中获得的自信心反过来会促进孩子成绩的提升。在他看来,学校美育的功能,在于使所有的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重在启迪学生对于美的认识,能够主动欣赏艺术之美,而不是以增加特长生、艺术生比例来推动美育。同时,美育应走出课堂,让孩子在实践中、在亲身体验中去感受、领悟。
然而,由于升学压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很多家长担心在中高考制度没有大变革的背景下,加强美育在学校教学中的比重,会影响孩子的中高考成绩。
家长彭女士说:“儿子在北京一所中学读高一,男孩子好动,从小学习篮球和游泳,对艺术好像没什么感觉。现在课表里就安排了音乐、美术等课程,如果再硬性增加其他美育课程,孩子不喜欢也得学,那不是等于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吗?而且,高中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主要的应试科目都不能保证优秀,这样一来,对于那些没有兴趣的孩子,无异于浪费时间。”采访中,有家长表示,希望美育课程被列为选修课,孩子可以自主选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老师认为,开设美育课,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她介绍,开学初学生报选修课时,几位高二家长强迫孩子放弃音乐欣赏课,改为与数理化、生物、语文相关的课程,理由还是“耽误学习”。
一些家长认为,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对非特长生来说,舞蹈跳得好不好、戏曲唱得怎么样,与中高考无关,都比不上中考、高考的好成绩、上个好学校来得实在。滕女士的女儿今年读高三,从今年新学期开始,她把孩子所有与高考无关的课程都被取消了。“高考制度不改革,学校美育就会是一句空话。每所学校都有升学率、及格率的要求,老师、学生、家长无不盯着分数和排名,除非让美育与高考挂钩,否则实行起来也很难。然而,美育一旦应试化,又很可能派生出新的问题——美育走向功利化,与设立的初衷相悖。” 滕女士说。
校方:多重现实面临制度障碍
《意见》为学校美育描绘出美好的蓝图。然而,现实中学校美育却颇为尴尬。事实上,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不是没有给美育留下位置,在中小学生课程表上家长通常都能看到音乐课、美术课等美育课程安排。但在“分数定前程”的考试取向下,很多学校到了初三和高中阶段几乎不再安排美术课、音乐课,更不要说开设舞蹈、戏剧、戏曲等课程了。
加强学校美育,还面临很多现实障碍,比如师资、器材、课程有待完善。关于师资问题,《意见》提到,师资队伍仍然缺额很大。一些高中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学校舞蹈教师不足、戏曲教师缺乏,开足这类课程需要引进师资,在教师编制有限的前提下,学校只能外聘相关专业的老师,工资由学校支付,这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开设美育课是好事,要真正落实,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否则,舞蹈、戏曲进高中课堂将成为空谈。”
至于设施,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58.52%,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58.42%;初中阶段,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76.06%,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75.87%。也就是说,小学有40%多的学校音乐、美术器械配备不达标,这是全国的总体情况,具体到农村学校,不达标的比例更高。
在教育的应试属性依然十分强大的大环境下,出台一份对于美育课程的政策规定,从操作层面,必定会遭遇不小的阻力。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之下,不少学校原本就有阴阳两张课程表,软性的文体课程常被挤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结果,“美育”的落实,很可能沦为在上级检查、验收时少量“特长生”、特色小组的高质量演出,而与多数学生无关。
推进学校美育,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要完善升学评价体系。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针对学校美育的开展,需要给地方政府、学校设置一些硬性指标,包括必须依法保障学校的投入,按编制配齐音乐、美术教师,不能有编不补或者不给学校音美教师编制;必须保证音乐、美术器械配备达标,保证音乐、美术课程的正常开设。对于不能达到以上硬性指标的地方政府和学校,要依法追究责任。要用法律武器,督促地方政府保障教育投入以及学校依法办学。在此基础上,改革评价体系,给学校自主办学的空间,学校在自主招生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中小学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真正重视学生的美育。此外,还可以采取各种措施,诸如校际合作、学校与社会专业院团整合共享资源,形成全新的学校美育局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