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性别,女博士和男博士没有什么不同,社会对女博士的过多关注,本身就带有不平等色彩。
全职太太的另一面,是家务劳动含金量被忽视的事实。什么时候“家务劳动价值多少”被仔细算计,再来谈是否做全职太太的问题不迟。
□ 佟吉清
最近女博士又火了。一场“高学历女生做全职太太是浪费吗”的辩论,将公众视线引向“女性回家”的问题上,把女博士当作特殊群体,让家务劳动和女性挂钩,这在隆重纪念北京世妇会20周年,各界畅谈推动性别平等生动实践之际,违和感十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博士被强加了很多不友好的称谓,诸如“灭绝师太”,UFO(丑、胖、老),没情趣相貌差,只会读书不懂生活,“女人味”丧失殆尽,被归为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类人,和真实生活中的女博士形象大相径庭。这种妖魔化的根源,在于那些不愿意向女神低头的男性,掌控能力跟不上操纵欲望的增长速度,心向往之却只敢“远观不可亵玩”,一个博士帽压得他们叽叽歪歪喘不过气来,各种矛盾心理综合作用下产生了距离感。这种自卑又自负,外表强悍又玻璃心的男性,即使愿娶、敢娶女博士,人家也不一定愿意屈尊“下嫁”。
换个角度看,这个话题本身还真值得玩味,是女博士“晚上愁嫁人”的反证。和之前“女博士结婚难”的判断相比,作为大龄难嫁“困难户”的高知女性毕竟已经结婚了,在“屡战屡败”的相亲路上,终于找到光明爱情,好歹有人接纳,走进“围城”,她们在专业领域挥洒智慧的同时,终于回归生活,成为食人间烟火的“正常人”。其实,除了性别,女博士和男博士没有什么不同,社会对女博士的过多关注,本身就带有不平等色彩,传递的信息是,博士就是男博士,无须特别说明,女性跻身其中才是特例。坊间从未有过男博士这个专有名词,自然也谈不上高知男性做家务是不是浪费的讨论。
女博士群体的扩大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应该尊重她们的努力和付出。在这场有关“浪费”的讨论中,无论支持还是反对的声音,几乎没有例外地从家庭角度出发,把女性简化为母职的身份。赞同的观点认为,高学历女性做全职主妇,可以提高家庭品味,提升生活质量,孩子的教育也因此上了几个台阶。反对者提出,女博士只是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懂得更多而已,立志要做全职妈妈,念到本科就足够了。辩论的双方均深陷女性和家务关系的话语陷阱,忽略了她们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真应该参加“男德班”接受教育,廓清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明白做个全新好男人、好伴侣、好父亲的重要性。
高知女性做全职太太引发争议的另一面,是家务劳动含金量被忽视的现实。除非把家务变成一种他人的职业,引进公领域,才有价值。一旦换成妻子在屋里劳作,变身保姆、司机、家教、厨师等等的总和,哪怕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也会被当成“被老公养活的人”,这让家庭主妇存在挫败感,加重了对丈夫的依附性,降低了她们的家庭地位。如果家务劳动能够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回报,照顾孩子、买菜、做饭得到社会认可,评价体系发生彻底改变,没准现在我们讨论的话题,就已经变成了“高知男性回家是不是浪费”了。
热议高知女性当全职太太浪费与否的言下之意,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就天然地要当“管家婆”了吗?在一个多元宽容的社会,全职妈妈不是洪水猛兽,只不过,现有条件下,女性回归家庭,失去了经济独立,会缺乏安全感,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只看到可以避开职场压力,遮蔽掉拿人手短的焦虑,让她们被温馨的生活表面蛊惑回家,貌似开放而包容,后果可能是自信心一点点地被撕毁,一旦那副肩膀不让你依靠,很快就得面临生活的压抑。
女性不是工具,也不是手段,不需要以别人为参照而牺牲自我,无论是负责貌美如花,还是愿意赚钱养家,都是个体女性的自主选择,而非他人规定的“铁律”。而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她们获得制度上的支持,享有充分的自由,这是法律的规定,是最基本的权利。面对越来越多的高知女性,自叹不如的男人们,除了欣赏并向她们学习之外,也要从家庭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出发,做好当“全职奶爸”的准备,别让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纠结。至于高知女性还是其他什么人,是否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家庭,那得看什么时候“家务劳动价值多少”变成讨论主题,再来商议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