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剑力 王素敏
早晨,雾气还没有消散,靳玉兰又来到牛圈,清理牛粪,聆听牛的呼吸,观察牛的身体状况……12年来,这是靳玉兰每天重复做的事情。这位41岁的农村妇女,因为养奶牛,发了一笔“牛”财,也因为养奶牛,她有一个美丽的绰号——“奶牛王”。
盛夏时节,笔者来到山西省黎城县黎侯镇赛里村,采访了靳玉兰,了解到了发生在“奶牛王”背后的创业故事。
1995年,靳玉兰嫁到赛里村。刚开始,丈夫除耕种4亩坡地外还做点小生意,她则在家操持家务。每当忙完家务闲下来,她总想干点事儿。考虑到要照顾家庭,,她决定在家创业。
1997年,她拿出做小本生意积攒的所有资金,并向娘家借了3000元开始创业。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和分析后,她选择了门槛相对较低的家禽养殖业。第一年,她养了3头猪,每天起早贪黑,年收入达到1500元,拿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第二年,她扩大规模,借了邻居一个破院建起了年出栏20头猪的家庭养殖场, 开始走上了致富路。但是,到了2000年春季,20头猪被口蹄疫病侵蚀,一夜之间养猪场被迫关闭。
面对创业的重大挫折,靳玉兰不甘心。2003年春,她萌生了养奶牛的念头。她对丈夫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 你没见城里人都喝牛奶了。咱村背靠大山,山坡上有现成的草场资源和种地收获的玉米秸秆,养奶牛肯定会赚钱……”丈夫被她说服了,决定以养奶牛开始第二次创业。
为了筹措资金,她东奔西跑,这家三百,那家五百,几天下来靳玉兰一共筹到1.2万元,但这点钱不够支付买奶牛的费用,靳玉兰便与忻州的牧主联系,先欠一部分款,待奶牛有收益了再把钱还上。牧主被这位农家女的创业精神感动,同意将奶牛崽赊给靳玉兰。就这样,靳玉兰投入1.2万元,买来了2头奶牛崽。为了节约成本,靳玉兰借用了邻居3孔行将倒塌的窑洞,拉着平板车到县城捡废弃的砖块,盖了3间牛棚,开始了她的养奶牛创业生涯。
靳玉兰把在养殖过程中遇到难题一一写在纸片上,再到书上找答案,或向引种基地、畜牧部门技术员求教。每天早晨靳玉兰起得很早,第一件事情就是到牛圈走走,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为了了解奶牛的身体状况,靳玉兰首先在圈外蹲上一个小时,听听牛的呼吸,然后走进牛圈,将每头牛的眼睛、鼻子检查一遍……
几年下来,靳玉兰掌握了全面的养牛知识,最先买回的2头母牛在她的精心饲养下开始产崽。渐渐地,靳玉兰的牛群庞大起来,由原来的2头发展到了如今的25头,日产鲜奶300公斤。
2011年村妇代会换届时,靳玉兰以高票当选村妇代会主任。上任后,她利用本村山大坡广、草源茂盛等优势,扶持姐妹们靠养殖业致富,又在县委和县、镇妇联的帮助下,投资30余万元购买了一台既能旋地、又能收割的玉米秸秆打捆机,无偿为全村134户农民收割庄稼和旋地,并将自家奶牛场的圈肥无偿捐给村民,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
在谈到今后打算时,靳玉兰告诉我们,她正探索奶牛场的股份制经营,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奶牛户,不断扩大奶牛场的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发展养奶牛致富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