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丽婷 □张娜
满眼青山绿水,民居错落有致,华丽的满族服饰,加上索伦杆、红照壁等满族建筑,浓郁的满族风情扑面而来,这就是我国首批满族风情特色村——河北省宽城县西岔沟村。
刚到西岔沟村村口,就看到八根朱红盘龙柱,听到欢快的鼓乐声。记者快步进村,发现沿路墙体上都有清代故事彩绘。在一个有着满族图腾的广场上,身着统一舞衣的中年妇女们正在欢乐地扭着秧歌。
“这就是满族的地秧歌。现在这秧歌统称为东北大秧歌,其实东北大秧歌就是在满族秧歌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那么满族特色怎么体现?就是给秧歌队伍造型,比如扭出十字,扭出‘天下太平’、‘吉祥如意’的字形,桌、只要人多,都可以编出字和造型来。”村民迟福田向记者介绍说。
相比造型百变的满族地秧歌,走在秧歌队伍前面的几位姑娘们身上穿的格格装更让记者目不转睛。之前,长及脚面的衣袍,各种色彩和图案的刺绣坎肩,高底绣花鞋,贴着大花的旗髻,只有在清宫剧里才见过。而在这里,却被朴实无华的姑娘们穿上,照样端庄典雅。西岔沟村满族姑娘李艳杰、刘素明告诉记者,满族服饰不仅华丽美观,而且也非常实用。“你看我们衣服的领子比较高,就是因为北方比较冷么。”
除了满族秧歌、满族服饰这些元素,西岔沟村里的满式建筑也俯拾皆是,内涵颇丰。在村子正门的马路对面,有一个宽阔的红色影壁,由9大块相连而成,正中间是一个类似满族文字的彩色图案,而八旗图则四个一组分列在两侧,甚是美观。村书记陈玉富告诉记者,这是满族特有的影壁墙:“这个叫红照壁,两边是满族八旗,中间那个是福字,寓意全村通过影壁照射,日子越来越好。”
在村里的民族文化广场,还有一根高高矗立的木杆,杆子上挂满了彩旗,这又是满族的什么特殊标志呢?
陈玉富说:“这个叫索伦杆。据传,努尔哈赤当时被追兵追得无路可逃了,最后乌鸦赶到,落在他身上一大片,追兵过来只见乌鸦,找不着他了。所以为了感谢乌鸦的救命之恩,努尔哈赤修了这么一个索伦杆,上边是个粮斗,平时放上粮食,乌鸦可以上斗里吃粮食去。”
特色小吃也是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八大碗”“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村民的讲解让人眼界大开。让记者惊讶的是,一直以为是国外洋食物的萨其马居然是满族人发明的食物。“这萨其马是过去我们满族人出去打猎时,把一些黏米、豆类和其他一些东西加在一起准备的干粮,吃着还挺好吃。”
在村东南的制高点上有个“福禄台”,这是一处观景平台,站在上面,全村景色尽收眼底,栗树、苹果树郁郁葱葱,四周群山苍翠,花果飘香,让人有置身仙境之感。
福禄台上还有一个十多米高的苹果雕塑,上部为椭圆形富士苹果,蕴意这里盛产苹果;底座则为正方体,四面分别绘有虎、鹿、鹰等满族图腾,蕴意福禄寿,富贵吉祥。平台外围及道路两侧排列着19根代表太阳神、雨神等满族图腾柱,上面雕刻着动物或半人半兽形象,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西岔沟村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满乡风情。满族元素与村里美丽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如此民族特色鲜明的好去处,引得外地游客纷至沓来。一位北京游客说:“这儿的满族乡土气息和满族风情比较浓,吃穿住行都有,还有这满山的花果,我觉得挺吸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