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7月17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中办国办发文扩大中国科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 苏俊:初心不改的延安“鲁艺”女战士 好案例好典型好经验今起与读者见面 恶搞花木兰,娱乐应有敬畏的边界 她让金银花成为留守姐妹的“致富花” 周美玲勇救幼童事迹感动湘江大地 “一江清水出开化”不是梦想 “微景观”成就“创客”梦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俊:初心不改的延安“鲁艺”女战士

□ 本报记者 强洪

她是一名大家闺秀,她向往和平、民主和自由。为追求真理,她毅然选择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并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为了革命颠沛流离。在延河之滨,许多人一定不会忘记这个性格倔强、有着“文艺范儿”的女战士——苏俊。

苏俊原名唐德静,1919年出生在安徽桐城县一个大户人家,1938年到延安后改名苏俊。

小学毕业后,苏俊就读“安庆一女中”,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如果不出意外,高中后她会被家人送去国外继续深造。但对爱思考的苏俊来说,她不想把自己局限在书本知识上。她经常去书店躲着看一些进步书籍,邹韬奋、艾思奇、鲁迅、高尔基的作品,对年轻的苏俊思想影响很大。

“七七事变”后,苏俊随平津流亡学生来到南京,参加了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青训班开办一个多月后,上海失守。苏俊等4人来到武汉,找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请求党组织批准她们去延安。她和伙伴们经过半个多月长途跋涉800多公里,历尽千辛万苦,于1938年初冬终于来到了日夜向往的延安。

延安当时有“抗大”“女大”“陕公”“鲁艺”等学校,苏俊选择了“鲁艺”。 经过考试,苏俊考取了鲁迅艺术学院的文学系。在“鲁艺”文学系学习期间,苏俊由于表现突出,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延安“鲁艺”评选出3名“模范青年”,苏俊名列其中。

抗战期间,我党在收复失地区建立起抗日根据地,苏俊也被派往张家口;后来,当时只有20岁的苏俊又被派往“决死”四中队,被分到前线剧团当副指导员。

1940年秋天因百团大战,一些艺术团体都撤回了延安,于是,离开几个月后的苏俊又第二次回到延安,回到了“鲁艺”。

在延安的这段时间里,苏俊一直忘不了毛主席为“鲁艺”题写的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以及“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的题词。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鲁艺”的学习中,成为在延安七年半的时间里,“鲁艺”培养的685人中的一员。随着延安“鲁艺”先后创作的《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振奋着军民的抗战热情,苏俊也成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积极贡献的一名坚强的女战士。

1946年,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并成立了晋冀鲁豫中央局,苏俊留中央局秘书处工作。之后时局更加混乱,她带着孩子颠沛流离、辗转多地,所经之处,苏俊不忘向当地百姓宣传党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苏俊担任武汉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直至离休。2013年,苏俊在武汉病逝,享年94岁。

“母亲与人为善、诚实处世。她的善良和诚实是留给我们后代最好的遗产。”怀着报效祖国的梦想从美国归来的苏俊之子宋小荻说,“我的父母是抱着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参加革命的。他们的初衷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兴盛。我选择于2007年回到祖国,就是希望能够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