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6月25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调低生育保险费率 习近平同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再次会晤 第七届中美妇女领导者交流对话会举行 收买被拐儿童或一律追刑责 我国拟立法规定实行宪法宣誓制度 校园不该有“丛林法则”的空间 创业,首先要过“父母关”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园不该有“丛林法则”的空间

□ 姚鹏

这并非黑帮电影里的画面——

多名初中生将一名小学男生捆绑后拳打脚踢,用烟头烫,并拍摄视频。

多名女初中生对另一下跪女孩边扇耳光边用脚踹。

一名女生被五六名女生轮番推搡、扇耳光、踢打、拖拽头发。

……

近期,多起校园欺凌事件在各地发生。一个个本该天真无邪的少年却变得如此残暴,已足以让成人世界都为之震惊。

校园欺凌并非今天才有,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大概都经历或目睹过类似事情。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都头疼不已的难题。说起来,在血气方刚的年纪,在尚未完全形成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的时候,用暴力作为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大概也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然而,现在一些孩子的所作所为,让校园也折射进社会“丛林法则”,其行为其实早已越过了法律红线。

追究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升级的原因,首先还要归咎为不良文化的影响。尽管这个话题已是老生常谈,但那些施暴少年的手段仍然印证了这一点——为何他们的手法越来越暴虐,越来越像真正的罪犯?因为他们所看的影视剧,所浏览的网站,所阅读的漫画当中充斥着越来越露骨的暴力内容,所结交的校外“朋友”可能也是热衷于打打杀杀。这两者间的关系无疑是相互对应的,不良文化的感染力可能远远超过家长和老师的想象,当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种亚文化之后,用从中学到的手段去对待同学便成为理所当然。

其次则有必要探访一下施暴者们的家庭,并进而研究一下这些孩子的心理。对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而言,心中的戾气往往是所处环境的折射,很有可能就来自于他们的家庭,来自于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当这种戾气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可能产生心理上的扭曲,加之没有明确的法律意识作为防火墙,一旦遇到引爆点或者软弱可欺的对象,便一定会不计后果地发泄出来。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升级?加强教育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用法制教育帮助孩子们树立守法意识、规则意识,用德育帮助他们树立友爱的观念,对于多数未成年人来说,依然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我们依然需要一道防线——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机制。事实上,如果家庭放任自流,学校和社会其实缺少有效的手段,不仅打击的手段少,而且打击的力度弱。对于那些已经超出调皮捣蛋范畴的学生,学校的处罚毫无震慑力,而司法机关也没有制裁手段——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年龄问题,许多校园里的施暴者并不会受到惩罚,许多校园欺凌事件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也正因为此,被施暴者不得不忍气吞声。对此,教育部门和司法部门应加大惩戒力度;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校园暴力预防教育,并建立起有效的校园纠纷投诉和维权渠道。

有效消除校园欺凌事件需要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行动。

至少,仅仅把“坏孩子”弄到教导处门前罚站,绝非解决问题的方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