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宋美娅 莫兰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如果谁家里的老人过80岁生日,全家所有直系亲属每人奖励1000元;90岁生日,每人奖励5000元,100.岁,全家每人奖励1万元。”这是华西的孝敬老人奖,话说有一位老人过百岁生日,全家有37口人,领了37万元的奖励费。
吴仁宝老书记说起过他的理想:“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乌托邦变成现实,我一定要把什么叫做共产主义做给全国人民看。”
我们果真看到了这个乌托邦。华西村的别墅特别让人喜欢,400至600平方米的独栋小楼,装修好了分配给村民,每栋一个样儿不重复,前后庭院的花园绿地,村里集中种植管理,你享受就行了。有一天下午,我们路过一幢别墅小楼,女主人正巧在门口,便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看看,嚯,挑高的客厅是欧式风情,书房、画房是中式的精致,大浴盆是电动带按摩的,楼梯拐角处的大窗帘飘然垂下,茶室里洒满阳光。得知这家男主人姓孙,便又带出了另一段故事。
1963年深秋的一天,一个叫阿龙的汉子离开了华西村自己找门路挣钱去了。阿龙是吴仁宝从小一起放牛的兄弟,他的出走让吴仁宝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要让农民爱社会主义,到底靠什么?十五年规划实施的头一年,吴仁宝外出找到阿龙,把华西发展的计划告诉他,希望他能回来,阿龙没回。一直到1968年,村里的农田建设初具规模,社员分配显著增加,不少人家盖上了新房,吴仁宝又一次出去找阿龙,两个人倾心长谈。不久,阿龙回来了,他看到了华西村的变化,说:“还是社会主义有奔头!”从此阿龙便投入到华西村的建设之中。阿龙名叫孙龙泉,正是这家男主人的父亲。说起这段事,女主人笑呵呵地说公爹:“他很爱华西村哩!”和这家女主人说再见后,她从车库开车出来买菜去了。
阿龙的故事不是个例。1980年,全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分田到户。政策传达到华西村,华西没有分,吴仁宝说,华西村人均不到4分地,分了地也许有人肚子都吃不饱。中央精神是宜分则分,宜统则统,我们是宜统,符合中央精神。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让一个人掉队,吴仁宝坚信“社会主义富华西”。
华西村不仅没有分地,从2001年开始,逐步合并了周边的20个村子,从以前的0.96平方公里变成现在35平方公里的大华西。通过合并,周边村的村民纳入到华西的统一管理之中,华西人叫作“一分五统”。分,就是村企分开。五统就是,资金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最后达到更大范围内的共同富裕。实际上,华西通过并村,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吴仁宝老书记设想的“山北是粮仓,山南是钱庄,中间是天堂”(山北是农业区,山南是工业区,中间是村民的生活区)的大华西,基本上已经实现。
记者采访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时了解到,华西中心村村民的收入有三个方面的来源,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第二是共产主义的福利分红;第三是股份制经济的参股分红。
实际上,华西村村民享受到的共产主义式的福利,给他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老书记吴仁宝有句顺口溜: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三守是守法、守约、守信誉)。基本上反映了华西村民的生活状况。
记者专访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时,他说道:“我们发展经济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就是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华西村社会主义试验田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农村应该百花齐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出现过一个又一个农业领域的先进典型,它们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现在再看时,犹如腾空跃起的烟花,绚丽绽放之后,他们归于平静和沉默。华西村也曾经是典型,但现在的华西村比过去更加引人关注。华西村的发展道路上凝结着更多让人思索的智慧。
吴协恩书记这样说过:“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守字上。必须闯,闯能闯出一条新路。华西不守,闯!”时代在变,各种客观条件在变,若是只守在老一辈留下的产业上,自然是很难。
如何闯,往哪里闯,华西为什么能闯成功?记者专访吴协恩书记时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有两点,一是有危机意识,有紧迫感;二是学习。”他说,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工作,看新闻,必看财经信息,“信息多了,积累就在里面”。白天没有时间,晚上看回看,商机就是在信息中捕捉到的,“你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要快,快一拍,就赢了”。
华西村培养了自己的企业家队伍,当它还是一个小村,一伙儿人怀揣着“社会主义富华西”的信念艰苦奋斗,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摸爬滚打,他们也在历练。在这个过程中,华西村的领导者们,从农民一步步演变成现代企业家,情怀兼智慧,胆识加勇气,造就了企业,也成就了自己。不靠不要,自己救自己,把自己的力量和潜能发挥出来,人生也是酣畅。
对记者“华西的经验可不可以在全国农村推广”这个问题,吴协恩这样回答:学华西,应该学华西为民服务、共同富裕的思想。基层干部如果真正为老百姓着想,就会发展得很好,如果为面子,讲假话,那就有风险了。他说,中国农村应该百花齐放,把当地的优势发挥出来。
这些年来,外界对华西村的质疑一直不断,比如华西是不是吴氏家族的,记者采访孙海燕副书记时直面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讲了一个小故事。10年前,有过一个改制潮,就是把集体制企业转成民营企业,上面也要求华西转,吴仁宝不转,他说,如果把华西转成民营企业,我可能又能当个典型,但是凡事要为老百姓着想。孙海燕介绍,现在吴氏家族成员,在集团中所占股份非常少。吴协恩多年来放弃他该得的提成,其实这些年上级批给他的奖金有一亿元,他全部留在集体经济中。华西始终没有改变走集体富裕的道路。
有一天,驾驶员小司带我们外出采访,走上公路之后,他指着一块写有“打造两个百年”的牌子对我们说,“看,这就是华西的奋斗目标。”记者问:“哪两个百年?”他非常娴熟地回答:“百年企业,百年村庄”。
华西的故事或许正逢其时,最近出版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读本》中,吴仁宝的事迹入选在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我是谁?——我是农民,我信仰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