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枫逸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发布《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报告显示,54.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的劳作,比如在田里干活或者其他劳作,几乎所有的老人仍然从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劳作。
如今,城市老年人可以靠退休金生活,但对于农村老人来说并没有退休的概念,许多农村老人本应颐养天年,却还要继续到田里劳动,这对于老人是一种不公。
“超半数农村老人还在劳作”,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农村养老保障水平较低。我国虽然实现养老保障的制度全覆盖,但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相关数据显示,农村月均养老金74元,仅为城市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的近5%;在城市靠离退休金生活的老人达到三分之二,但农村只有4.6%的老人能靠养老金生活。养老保障的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不得不从事农业劳动、打工等维持生计。
其次,敬老院难以满足需求。时下,“五保”供养的主要责任人是村委会和村民小组,而在日益空心化的农村,集体没有足够的钱供养贫困老人,导致敬老院严重供不应求,许多“五保”老人住不上敬老院。同时,由于投入不足,农村敬老院多破旧、简陋、缺少医疗和专业化照料人员,能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相去甚远。
此外,农村“空巢化”影响家庭养老。目前,全国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近5000万。本应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
老有所依不能依靠劳作,而应建立政府、社会和家庭的立体式养老模式,让老人安度晚年。加大养老保障力度,扶持养老机构发展,发放居家养老补贴等,都是老有所依的题中之意。在国外,实现农民职业化,年满60周岁的农民退出农业生产经营,由政府根据养老保障实际需要发放养老金,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我国各级政府也应该在这方面积极探索,整合政策资源,建立职业农民退休制度,使农村养老问题得到根本保障。